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武大教授讲述极地科考故事:4次冲顶站上冰盖最高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4 18:01:00    

“同学们好!我们正在南极中山站,现在打开窗户,可以看到外面有一座大冰山。”21日下午,2025年极地知识进校园湖北站活动首场走进武汉大学,第41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站长、中国极地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建军与学生们现场视频连线。当窗户打开的一刹那,看到窗外空灵的南极冰原,同学们“哇”声一片。

张胜凯教授讲述极地科考故事。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摄

广袤的银色冰原、如梦似幻的蓝色冰山、神奇的极光、憨态可爱的企鹅……极地考察队员们的生动讲述,令大学生们兴趣盎然。

极地考察队员代表、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粟多武讲述极地知识。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摄

极地考察队员代表、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教授张胜凯告诉现场师生,在南极内陆,有4个具有极高价值的“必争之点”,分别为“极点”(南纬90°的地方)、“冰点”(南极最冷的地方)、“磁点”(地磁最南端)和“高点”(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DOME A)。彼时,美国、俄罗斯、法国等国相继在“极点”“冰点”和“磁点”建立了科考站,唯有“高点”成了难以触及的科研空白,那里被称为“人类不可接近之极”。

张胜凯教授讲述极地科考故事。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摄

中国科考队曾在1996年—1998年连续3次尝试冲顶,第3次甚至到达了1100公里,离终点只差100公里,却因后勤支撑条件和极端天气状况的限制而止步。准备6年后,中国尝试第4次冲顶。2004年,第21次南极考察队派出13名队员向DOME A发起冲击,张胜凯就是其中之一。DOME A的气温非常低,平均气温是零下58℃,最低气温也记载到了零下80多℃。一路上,狂风暴雨是家常便饭,电子设备也经常冷到“罢工”。更难的,是沿途上千条深不可测的冰裂缝,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经过艰难跋涉,最终他们于2005年1月18日3时16分抵达DOME A。“这是我生命中最值得铭记的时刻。”张胜凯说。(长江日报记者汪洋)

  • 相关文章
  • 驻美大使谢锋:地缘政治逆风阻不断中美人民双向奔赴

    2025年7月10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谢锋说,近年来,中美青年以歌会友、以声传情,One Voice合唱团在天坛深情演唱《如愿》,获得百万网友点赞。中美青年以诚相知、以心相交,美国青少年积极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5年5万”倡议赴华交流学习。篮

    2025-07-10 13:09:00
  • “大而美”法案推高美债风险,美元还安全吗?

    导读日前美国通过“大而美”法案,其中的措施将使美国财政赤字进一步攀升,加剧美债风险。美国债务规模高企已成为全球金融市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还削弱了美元的信用基础,引发全球对美元安全性的担忧。美债问题对中国也有多方面影响,包括中美利差倒挂引发资本外流、中资美元债融资成本上升等。应强化跨境金融风险监测,优

    2025-07-10 13:02:00
  • 预计净利润同比增加1883%到2015%!北方稀土领涨稀土板块

    中经实习记者 孙汝祥 记者 夏欣 北京报道7月10日,稀土指数大幅高开,北方稀土(600111.SH)大涨近8%,广晟有色(600259.SH)、中国稀土(000831.SZ)、盛和资源(600392.SH)跟涨。7月9日盘后,北方稀土披露2025年半年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上半年实现归母净利润900

    2025-07-10 10:55:00
  • 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新语)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排除万难,研制“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当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交流些什么?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科技馆、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演。该剧以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间的神秘联

    2025-07-09 15:32:00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2025年7月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返回60余天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并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据介绍,神舟十九号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

    2025-07-09 15: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