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新语)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9 15:32:00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排除万难,研制“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当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交流些什么?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科技馆、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演。该剧以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间的神秘联系为纽带,用科技与艺术“携手”的形式,让古今科学家相遇、交谈。

  科技与艺术“邂逅”,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科技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让科技走出院所,融科普于戏剧,“科技+艺术”的形式“上新”,目的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进而推动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艺术能赋予科学“温度”。艺术的表达形式,降低了科学知识的理解门槛。尤其是对青少年等群体来说,通过戏剧叙述、场景转换、跨时空交流,能够在饱满的科学工作者形象与真实动人的故事里,更好地了解深奥的科学知识。

  剧中,“苏颂”带着观众身临其境,了解北宋元祐年间研制天文钟“水运仪象台”的故事;“苏颂”还与现代“拉索”里的青年学者,在时空隧道中对话。这种新颖的艺术表达,深深吸引了观众。古与今的科学工作者“走近”了,科学和公众的距离也被拉近了。

  丰沃的文化土壤,适宜科学的种子扎根、生长。在声、光、电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加持下,观众或瞬间“穿越”至北宋,感受当时司天监官员首次记录“天关客星”的震惊、苏颂终其一生铸就“水运仪象台”的坚持;或“身临”海拔4000多米的四川稻城海子山,真切了解“拉索”观测站工作的艰苦、科学工作者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

  “为什么要建设‘拉索’?”“因为我们需要在世界上争取宇宙解释的话语权!”观众在艺术的共鸣里深刻理解了科学家精神。

  科学揭示自然规律,艺术表达规律之美。在科学普及的“底座”上,科技馆要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才能形成对公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持久“引力”。这就需要实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中国科技馆还会继续挖掘科学背后的文化,继续探索用艺术的语言讲述“硬核”的科学,让更多公众理解科学知识、爱上科学文化。

  (作者为中国科技馆馆长,本报记者李亚楠采访整理)

来源:人民日报

  • 相关文章
  • 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新语)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排除万难,研制“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当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交流些什么?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科技馆、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演。该剧以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间的神秘联

    2025-07-09 15:32:00
  • 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太空归来后首次公开亮相

    2025年7月9日下午,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在北京航天城举行神舟十九号乘组与记者见面会。这是航天员蔡旭哲、宋令东、王浩泽返回60余天后,首次面向媒体与公众正式公开亮相,并分享了183天太空驻留的经历与感悟。据介绍,神舟十九号乘组返回后相继完成隔离恢复、疗养恢复阶段各项工作,已全面转入恢复观察阶段。

    2025-07-09 15:20:00
  • 中国集齐“三颗明珠”

    以下文章来源于三里河 ,作者三里河中国集齐了“三颗明珠”。第一艘国产电磁弹射航母福建舰下水,第一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建成运营,加上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运输船全球领先,中国已成功摘取这三颗船舶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在国新办7月9日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

    2025-07-09 11:42:00
  • 荆江评论:暖心关爱支撑酷暑盛夏的一片荫凉

    荆州新闻网评论(特约评论员 罗星航)热,热,热。近几日,荆州连发高温预警。高温“烤”验下,整个城市依然有序运转:环卫工如往日一样,打扫路面,清运垃圾;交警指挥交通,维护秩序;快递员、外卖小哥穿梭在大街小巷,电力维修工、管网修建工奋战在一线……高温酷暑下,暖心关爱持续不断。暑假“爱心托管班”、夏夜观影

    2025-07-08 17:43:00
  • 千年官窑生生不息 文化赋能焕发新彩

    “南粤古驿·十里官窑”官窑水泥厂及马步头周边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效果图。通讯员供图7月5日,官窑文化艺术中心开幕。陈雪婷 摄2025年首届“官窑三宝”国际当代作品邀请展吸引市民游客驻足欣赏。陈雪婷 摄官窑文化艺术中心设有工作室、陶说厅、乒乓艺术厅等多功能空间。 陈雪婷 摄步入南海区狮山镇官窑文化艺术中心

    2025-07-08 08:1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