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为期14天的“书香京城悦读春天”2025北京书市在读者的依依不舍中落下帷幕。本届书市以朝阳公园为主展场,首次增设北京城市副中心分展场,并在石景山区、丰台区同步开设图书市集。遍布京城东、南、西、北的四地联动,丰富了市民假日文化生活,更为爱书人打造了一场多维度、全方位的阅读盛宴。14天展期,2025北京书市分别于4月22日开展的主展场、5月1日开展的分展场+两个图书市集,累计接待读者80余万人次,参与读者人数再创新高。

近60万种精品图书满足多元阅读需求
本届书市创新采用多展场联动模式,以朝阳公园主展场为核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分展场以及石景山区、丰台区特色图书市集协同发力。不仅扩大了书市的覆盖面,更让不同区域的市民都能便捷地参与到这场文化盛会中。


朝阳公园主展场作为书市的核心区域,规模宏大、内容丰富。北京城市副中心分展场则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氛围,为副中心的居民带来了一场家门口的文化盛宴。石景山区和丰台区的特色图书市集,结合区域特色,为当地读者提供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本次书市,全国19个省市近200家知名出版社携近60万种新书,为读者们带来一场丰富的知识盛宴。

在主题出版展区,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北京中轴线申遗等特色主题,推出《中轴线——古都脊梁》《四合院——修身齐家》等精品佳作,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出版精品展销区内亮点纷呈。中信书店带来的60余本名著口袋本成为热销焦点,小巧便携的设计深受读者喜爱。《哪吒・三界往事》《哪吒之魔童闹海艺术设定集》等大热电影相关图书备受瞩目。北京出版集团集中展示展销近3000种精品图书、期刊及特色文创产品,展现了强大的出版实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带来的“百年诺贝尔文学奖作家”文集,为读者提供了与世界文学大师对话的机会。
“旧书新知”专区与京津冀文旅专区有新意
主展场的“旧书新知”专区在本届书市中规模与影响力进一步升级。中国书店等知名古旧书从业者展销古旧书近万种,为读者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文化深处的大门。

书市延续“一届书市一本好书”的特色,推出的《时光的书褶——京报读书“旧书新知”合集》凭借对古旧书文化在内容、版本、淘书、研究等方面的深度挖掘,以及素雅的装帧设计和独特的文化内涵,受到读者好评。
专区内特设的“文韵旧藏——旧书里的文学经典”专题展成为一大亮点。展区内陈列1920年至2000年间的80种文学旧书的初版本或经典版本,策划者从每一本书里提取一句读者耳熟能详的金句,串联起百年文学脉络。不少读者流连于此,驻足凝望,那些尘封的阅读时光跨越时空有了新的连接。
全新打造的京津冀文旅展示区以场景化形式整合三地资源,通过出版物与文创产品的深度融合,展现区域文化协同发展成果。展区汇聚《京津冀生态文明指数与提升策略研究》《走向区域繁荣》等深度解读协同发展战略的著作,《串门京津冀》以沉浸式视角带领读者游历三地风土。艺术典籍“北京画谱”系列中,《法海寺壁画临摹精选》以工笔重绘传统美学,《金文字典》《甲骨文字典》从文字演变解码历史脉络,重磅图书《中国故宫全书》《印记北京中轴线》等,通过权威视角全景展现中外文化瑰宝。
天津非遗杨柳青木版水印年画携“娃娃抱鱼”经典图案亮相,衍生设计的“哪吒抱鱼”巧妙融合传统IP与现代审美;三地特色文创各具匠心,如北京话封面笔记本、天津建筑冰箱贴、河北经典纹饰书签,将文化符号转化为日常美物。该展区不仅实现“足不出京购三地”的便捷体验,更通过出版物解码文化基因、文创激活历史记忆的双向赋能,搭建起京津冀文化互通桥梁,推动文旅产业创新融合,为区域文化繁荣注入新活力。
创意文创追求传统与时尚,吸引年轻读者
充满创意的帆布包、设计精美的笔记本、妙趣横生的特色集章等文创产品……实体书店街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区成为书市中吸引年轻读者的亮点区域。
涵芬楼复刻的《四库全书》记事本,参照古代“经史子集”的做法,采用与原书一致的“包背装”装帧方式,手工宣纸制作,将《四库全书》的图谱做成插图,成为书市的热门商品。来自全国各地的书店各展奇招:杭州南宋书房巧妙地将苏东坡IP带到书市,推出的原创大宋rich钱庄系列,南宋市井图系列等文创产品,引起众多年轻人关注;首次参加北京春季书市的成都熊猫书店,将熊猫文化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如熊猫花花1:1复刻玩偶、熊猫福宝书签等,充满童趣,成为书市一景。它们的加入,体现了北京书市的影响力已经辐射到全国。
此外,“北京绢人展”则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碰撞的焦点。《山海经》系列绢人衣袂翩跹,《敦煌飞天》绢塑以藻井纹样披帛搭配泥金飘带,再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丝路盛景。
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名家大咖轮番登场
书市举办期间,四大场地联动呈现了200余场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成为书市的一大特色亮点。
李敬泽、马伯庸、汪兆骞、安意如、石钟山、刘一达、艾安军、王海涛等名人名家轮番登场,带来新书首发、名家对谈、阅读分享等深度交流对话活动。
马伯庸携“见微”系列亮相读者见面会,深度解析历史题材创作脉络;李敬泽在新书分享会上解读《空山横》《青鸟故事集》,以文学想象力激活冷僻史料;汪兆骞通过《鲁迅的非凡与平凡》引领读者透视文学巨匠的精神世界;史军以《粮食史话》串联农耕文明与人类社会发展,从一粒米窥见文明演进;著名漫画家老九携第N本著作《老九漫画选》登场,用犀利笔触与幽默画卷鲜活呈现他创作四十年来的人文图景。
李师江、十三白等作家带来新书分享与签售会,与读者面对面交流创作心得;刘一达、崔岱远等北京文化研究者带来关于传统文化和北京特色的讲座;针对青少年,姬广亮的《给孩子的8堂思维导读课、记忆课》以及中国科学院博士分享的《物理有意思》等科普讲座,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
此外,与北京历史文化相关的“何以长城:认识长城历史价值及新时代意义”等活动,与“旧书新知”相关的“古书新生——《微相入:妙手修古书》新书分享会”等活动,与时事热点相关的“AI时代的职业安全与教育选择”等活动,以及与科技相关的“航空科普在中国”等活动,因名人名家的影响力、新闻热点的号召力、地域文化的吸引力,广受读者好评。每场活动结束后,签售区常常排起“长龙”,彰显了书市文化活动的强大吸引力。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路艳霞,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