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聚焦素质精良 打造强国之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3-19 08:40:00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简称《纲要》)提出,构建素质精良的教师队伍体系,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当前,我国已建立起由200多所师范院校、近600所其他院校共同参与的教师教育体系。地方师范大学作为200多所师范院校的主力军,覆盖地域更广,培养辐射面更大,更要挺膺担当,深刻把握“素质精良”的精髓要义,扛起“强国强师”的历史之责,答好“师范何为”的时代之问。

强政治素质“铸魂”。政治素质是教师的根本素质,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纲要》将政治属性作为教育的“三大属性”之首,提出要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地方师范大学要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为新时代立德树人守护红色根脉,引导学生立志听党话、跟党走,笃定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筑牢理想信念根基,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守正创新开展师生思想政治工作,严格落实教职工政治学习制度,推动“党建+思政”协同育人,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用好红色资源,广泛搭建互动学习、沉浸体验、实践教育、朋辈引领等平台载体,增强理想信念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建强组织堡垒,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选优配强“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建好教师党支部、师范生党支部,推动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强化精神浸润,组织开发教育家精神教材、开展教育家精神研究阐释、开拓教育家精神宣传弘扬实践渠道,推动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全过程,强化日常浸润、项目赋能、平台支撑,塑造教师群体共同价值追求。

强师德素质“塑形”。师德师风是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纲要》提出,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格落实师德失范“零容忍”。地方师范大学要充分发挥“树两代师表、铸两代师魂”的标杆作用,将高位引领与底线管控相结合,以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的师道传承引领师范生陶冶高尚情操、仁爱之心。师德教育“可考”,把师德教育作为教师必修课,制定专门规划,明确学时要求,用好案例教育、实践教学,持续推动载体创新,引导广大教师知规守矩、自律自强。师德标准“可循”,完善师德考核评价、师德违规处理、师德师风建设责任追究、教师职业行为细则等校本规范,推进校内协同、闭环管理。日常监管“可及”,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聘、评优奖励等重要指标,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校内巡察、督导评估等重要内容,对师德违规行为严查快办,切实把“严”的态势落到实处。尊师氛围“可感”,抓住教师节、新教师入职、退休荣休等重要节点,持续挖掘推出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先进典型,加大选树宣传表彰力度,引导广大师生崇德修身、见贤思齐。

强专业素质“固本”。教师专业素养关乎国民整体素质,其源头在教师教育。《纲要》提出,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健全教师教育体系,提高师范教育办学质量。地方师范大学要扎根区域沃土,深耕师范特色,率先做好“办什么样的教师教育、培养什么样的师范生”这一必答题。打造区域教师教育新高地。比肩世界教育强国教师发展指标,地方师范大学要强化教师教育研究,对标一流标准打造高峰学科,着力加强学科学位点建设,在服务区域教师教育体系提档升级、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构建专业动态调整新机制。学龄人口波动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对教师资源供给提出新要求,要做好传统专业的优化、调整与升级,加强科学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特殊教育等紧缺师资培养,提高师范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切性。探索卓越教师自主培养新模式。加强教师教育与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融合,开发一批新教材,建设一批数学、科技、工程类教育中心,打造一批实践实训基地,探索完善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点的学科课程和知识体系。开辟数智赋能教师培养新赛道。要深化“AI+师范教育”改革,将人工智能纳入师范生通识课,加大智慧教育新基建与新生态建设,建好智能实验室等大数据处理与智能化服务平台,提高师范生数字素养和创新育人水平。

强实践素质“赋能”。服务区域国家战略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使命。《纲要》将“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作为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指标。地方师范大学必须胸怀“国之大者”,积极服务国家“所需”、地方“所想”、人民“所盼”。驱动科技创新,对接地方经济发展与新兴产业需求,充分发挥人才优势,推动跨学科研究,打造“一体两翼”协同创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科教融汇,落地转化重大科研成果,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带动教育“共富”,主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与实践,特别加大对乡村中小学、县域高中等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支持倾斜力度,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学前教育普及普惠、高中学校多样化发展注入活力。撬动文化“出海”,搭建高水平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持续开展骨干师资境外培训,加强国际教师教育人才培养,为“一带一路”、金砖国家、非洲、东盟等地区培养培训优质师资,积极参与教育国际标准制定,努力扩大中国教育方案和标准影响。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中国教师报》2025年03月19日第1版

作者:蒋云良

  • 相关文章
  • 走好高职劳动教育“特色”之路

    劳动教育是职业教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职业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塑造学生理想信念、锤炼专业技能的关键手段。但是在具体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中,往往会因“顶层设计不足”“思政融合度差”“途径传统单一”“

    2025-04-29 07:10:00
  • 加快推动教育强国建设从谋划转向落实

    本报讯(记者 林焕新)4月24日,教育部召开落实三年行动计划、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京津冀片区调研座谈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出席会议并讲话。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杜江峰出席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副部长王光彦主持会议。 会议指出,去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总

    2025-04-26 07:10:00
  • 时政微观察丨逐梦苍穹 探索不停

    探索浩瀚宇宙,建设航天强国,是我们不懈追求的航天梦。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航天事业发展,强调“航天梦是强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勉励中国航天人“一步一个脚印开启星际探测新征程”。“嫦娥”揽月、“天问”探火、“羲和”逐日、空间站巡天……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空间探索活动,不断深化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致力增进人

    2025-04-24 14:24:00
  • 潍坊市奎文区樱园小学错峰上下学,安全又暖心

    为切实保障学生安全、缓解校园周边交通压力,奎文区樱园小学一直全面推行“错峰上下学、分路线战队、分区域接送、‘5+1’岗位护导”等措施。通过科学规划、多方联动,将“有序”与“温情”融入校园日常,为孩子们铺就一条安全、畅通的“上学路”。科学规划,分时分流有秩序分时段入校离校:根据年级划分上下学时间,低、

    2025-04-20 11:08:00
  • 食物消费结构向营养健康型转变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与国家卫健委、工信部联合印发《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25—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到2030年,我国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更加完善,食物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持续提升,食物消费结构向营养健康型转变,食物与营养摄入更加均衡合理,营养健康状况进一步改善。目前我国食

    2025-04-12 04: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