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推动乡村教师网络研修“再造升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9 07:10:00    

乡村教育是教育公平优质发展的重要环节,教育数字化是推进乡村教育高效发展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教育数字化战略深入实施,逐步补齐了乡村学校课程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质量不均等短板。今年4月,教育部、中央网信办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强调“探索教育数字化助推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新路径和教育教学新方法”,助推乡村教育高效发展再添薪火。

乡村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迫切需要优化研训,以提升乡村教师综合素质特别是数字素养。当前,乡村教师研训还存在内在动力不足、与组织合作协调不足、管理体系松散、评价方式简单等问题,亟须以网络研修为突破点和着力点,对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提升工作进行“再造升级”,实现乡村教师队伍的精准研训,提升乡村教育质量。

供给有价值的研训资源

长期以来,大多数乡村教师对于网络研修(培训)缺乏内生动力,主要靠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所在单位的行政驱动和制度激励勉强完成任务,其根源主要在于没有找准乡村教师的“急难愁盼”,在网络研训的资源供给、研训方式、组织安排等方面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因此,需要深入调查分析乡村教师对于网络研训的真实需求,切实优化供给侧资源和研训设计,引导乡村教师从“要我研训”到“我要研训”、“我想研训”转变。

乡村教师对网络研训的需求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由于长期处于信息较封闭的文化环境,加之乡村教师存在学历层次、认知水平、生活环境等较为复杂的实际情况,许多教师在研训内容、形式、时间等方面存在个性需求,既需要教学思路、知识结构、文化层面的内容,也需要教学实践、行为习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内容,还需要与专业素养、自身生活幸福相关联的内容等。鉴于这种多元性和动态性,网络研训平台需同时提供基础性资源和个性化资源,助力构建乡村教师一专多能的能力素质结构,设计多学科、多课程研修内容体系。

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教师在乡风文明、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引领作用提出了现实要求,这就需要通过有特色的研训课程和相关学习资源引导强化教师的乡土认知、乡土情感,使其自觉担当起乡村知识分子角色,并主动通过网络研训来满足现代教育需要、投身乡土建设。同时,采取多样化的保障性措施,促进学校融入乡村社区,在满足教师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让教师体会到网络研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去引导其产生深层次需求,助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

提升教师研训实效性

针对部分地区乡村教师信息技术水平偏低、自主学习意识不够强的实际情况,应当把建立更适切的网络研训支持服务体系、增加研修互动深度、构建本土化研训空间作为这些群体的主要研训目标。

首先,建立有针对性的、完善的网络研训支持服务体系。一是提供适配度高的课程资源,便于乡村教师及时选到适合自己的课程。二是开展教学案例互动研讨,紧扣课堂教学设计、备课和上课进行针对性研讨,尽可能减少专题讲座的安排数量。三是强化研训过程全方位服务,为研训教师提供更好的网络研训体验。

其次,激发研修教师主动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平台设计者需以“小而精”的真实问题为导向,激发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同时,要辅以合作式的研训任务,强化教师合作互动、建立和谐联动关系。此外,还要加强网络研训互动管理,避免网络研训平台失序失控。

再次,整合网络研训与校本研训资源。一方面,网络研训为教师提供丰富资源,满足其提升自身教育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的需要。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网络研训和校本研训活动,积极探索并构建校本特色研训模式,为学校本土化发展服务。同时,加强校际交流互动,以优势学校、优势学科为引领,带动区域内教师教育发展。

最后,研制乡村教师网络研训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研训评价要破除形式单一、标准固化等痼疾,既要包括教师网络研训对教师实践性知识发展的影响,也要反映教师对网络研训的满意度评价、教师网络研训对项目学校发展的影响评估。

提倡协作型研训模式

教育新基建是转变乡村教师以往研训模式的突破性举措,也在技术实践层面推动了线上与线下结合,城市与乡村融合,学者、名师、乡村教师融合等研训模式的应用。

乡村教师发展有其特殊需求,研修主题应来自教师在基层教学实践的真实问题反映,切实体现需求与供给的匹配性。研训路径也应遵循线下诊断—线上研训—线下实践—线上讨论的循环过程,通过校本教研活动,聚焦教学难点问题,借助在线研修平台整合资源,推动线上线下协同教研常态化,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

学者、名师和乡村教师间的长期协作,是网络研训体系化、常态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不仅要充分发挥培训专家、教研员和技术支持团队的作用,也要强化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专业交流和协作。目前的教师网络研训工作坊,有益于尝试通过工作坊与校本研训的双向互动,打造网络学习共同体,探索教师网络研训常态化发展道路。例如,“好客山东工作坊”通过线上讲授,培训“种子教师”,通过多种形式教学研讨,人人参与,促进教育资源均衡使用。这一创新构建将网络教学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行动,形成可持续性教师网络研训成长生态。

(李曦系成都工业学院人文与设计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罗江华系西南大学教育学部教授,王静贤系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

《中国教育报》2025年05月29日 第06版

作者:李曦 罗江华 王静贤

  • 相关文章
  • 边跑边撒娇“别追我,我会害羞”~沈阳乡村快递开启无人车时代

    7月15日中午12点,一辆无人车停靠到法库县柏家沟镇东头台子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门前。服务站负责人刘海英扫描二维码打开无人车车门,取出其中的四百多件快递包裹放在服务站,方便村民及时就近收取。记者从沈阳市邮政管理局获悉,申通快递在法库县40余个行政村通过无人车进行配送,并计划覆盖全县159个行政村,惠

    2025-07-16 07:55:00
  • 自贡沿滩:“红色铸魂 军事砺志 非遗传情”暑期夏令营三维赋能青少年成长

    人民网成都7月14日电 (彭茜)7月11日,由自贡市沿滩区退役军人事务局携手瓦市镇政府和瓦市镇关工委主办的2025年“老少同声颂党恩 携手奋进新征程”暑期夏令营启动。55 名青少年儿童与25名家长齐聚一堂,开启了一场“红色教育+文化体验”暑期之旅。活动中,研学导师林芯羽为学生们带来主题为《根植长征沃

    2025-07-14 12:24:00
  • 菏泽退役军人李春雷:从军营到乡村的“硬核”振兴路

    编者按:退役军人遍布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他们脱下戎装后以不同身份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书写着精彩人生。大众网推出“老兵退役不褪志·微光成炬牡丹城”—寻访我们身边的退役军人模范系列专题报道,记者走进“兵支书”、志愿者、创业者等退役军人群体,记录他们的奋进故事,展现他们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精神风貌

    2025-07-14 11:38:00
  • 张玉明:为留守娃打造一个“家”

    通讯员 李大林 殷英 中国教育报记者 王琼盛夏蝉鸣,声声入耳。暑假拉开序幕,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三垛镇司徒小学一片热闹欢腾:孩子们有的在游戏,有的在观看影片……这所乡村小学为留守、困境儿童筑起一个温暖的避风港。司徒小学是一所乡村小规模学校:距高邮城区27公里,在校生53人,其中留守儿童21人。“面对留

    2025-07-11 16:52:00
  • 央视曝光!网络水军“黑生意”,充斥小红书、大众点评

    7月6日晚,央视财经频道揭秘网络水军“黑生意”,充斥小红书、大众点评——《财经调查》记者接到消费者反映,他们在网络平台上吐槽某商品不好用的差评帖,莫名其妙就消失了,而且他们发现在好多直播电商平台的差评区里,充斥的竟然都是各种好评和夸夸帖。究竟是谁,在互联网各大平台上操控舆情,兴风作浪呢?小红书上“S

    2025-07-11 10: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