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盛夏,全国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冰饮消费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据《2025即时零售冰品冰饮消费趋势白皮书》显示,冰杯品类连续两年增速超300%,一线城市人均年消费量达48杯,市场规模预计在2026年突破630亿元。在这场冰饮革命中,农夫山泉、伊利等巨头纷纷入局,而深耕行业多年的冰力达凭借技术沉淀与创新基因,正以“隐形冠军”姿态重塑行业格局。
冰杯爆火背后:从“解渴工具”到“情绪载体”的消费升级
冰杯的崛起绝非偶然。当代消费者对冰饮的需求已从单纯的降温解渴,转向对“即时满足感”与“个性化体验”的追求。数据显示,超40%的消费者希望饮品以冰镇状态饮用,而传统制冰方式因耗时长、冰块易融化、卫生隐患等问题难以满足需求。冰杯通过“即买即用”的便捷性,精准切中都市人快节奏生活的痛点。

以农夫山泉为例,其推出的“千岛湖水源+超低速缓冻工艺”冰杯,主打“24小时慢融”概念。伊利则依托冷链优势,以“冰杯+乳饮”组合切入市场,试图复制其在冰淇淋领域的成功路径。大品牌的入局让冰杯市场更加“竞争激烈”,作为老品牌,冰力达是否还能保持一直的增速呢?
技术突围:冰力达的“硬核护城河”
在冰杯赛道中,冰力达的突围并非依赖价格战或流量营销,而是以技术筑基、以品质破局。
1. 制冰工艺:从分子级创新到全链路品控
冰力达首创的“微小分子团水结晶技术”,通过CFD数值仿真精准控制水分子排列,使冰块硬度提升30%,耐融时间延长20%。其生产线采用二级反渗透纯水系统,确保冰块透明度与纯净度。相较市面一些品牌,很多消费者反映冰力达的冰块耐融效果更好。
2. 智能生产:万级净化车间与自动化闭环
冰力达的广州生产基地配备万级空气净化系统,从原料净化到罐装打包全流程自动化,杜绝人为污染。承载FSSC 22000、HACCP、ISO 22000权威三重认证的坚实承诺,其食品安全标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3. 设计创新:从功能满足到情感共鸣
冰力达深谙年轻消费群体的审美趋势,推出多种冰品,适配家庭聚会的袋冰、适合搭配酒类的高端冰等多元场景。在社交媒体上,“冰力达冰杯、月球冰、大方冰、袋冰等深受用户喜爱,印证了其“颜值与实力并存”的产品逻辑。

行业启示:冰杯竞争的“下半场”将走向何方?
当前冰杯市场呈现三大趋势:
价格战白热化:价格战导致冰杯出厂价降低,中小厂商生存空间被挤压。更多小制冰厂以超低价格卷市场,甚至是送,但是作为企业,不赚钱做生意,产品的质量不禁令人堪忧。
场景深度渗透:便利店冰柜冰杯从“补充陈列”升级为“独立专区”,冰杯与茶饮、酒类形成强关联销售。冰力达与全家、7-11、永旺超市等渠道的合作,使其冰杯复购率持续增长,远超行业均值。
标准体系重构:现行SB/T 10017标准已无法满足需求,执行标准:QB/T 8022-2024《 冷冻饮品 食用冰》即将代替SB/T 10017-2008《冷冻饮品 食用冰》,QB/T 8022-2024 《 冷冻饮品 食用冰》微生物菌落总数限值≤100CFU/g或者100CFU/mL,而冰力达的成品微生物内控标准菌落总数<20CFU/g,严于国标5倍。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布了《食品用冰生产和经营卫生规范》(T/CNFIA 187-2024),冰力达有幸作为标准起草单位之一,参与该项标准的起草编制。
未来展望:冰力达的“长期主义”突围路径
面对巨头入局与价格内卷,冰力达选择以技术、品质迭代巩固壁垒,扩大和稳固销售渠道,积极与主流平台开展线上合作、主动研发更多符合用户需求的冰品,着力提升品牌影响力。
冰杯市场的终极竞争,本质是“技术普惠化”与“体验差异化”的平衡。当农夫山泉用千岛湖水源讲故事、伊利用冰淇淋渠道做迁移时,冰力达选择回归本质——用硬核技术让每一块冰都成为品质承诺。这场冰饮革命的下半场,注定属于那些既能仰望星空、又能脚踏实地的实务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