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周刊·第1落点丨王君松: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如何服务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6:03:00    

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如何服务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助力向“新”提“质”的三个切入点

□ 王君松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当代先进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核心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山东产业门类齐全、基础厚实,科技、教育、人才资源丰富,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上具有先天优势。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服务山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注重从人才、创新、成果等方面着手,高处聚力、重点发力、持续用力,一定会有所作为、大有可为。

建好人才蓄水池,提供智力支持

人才是激活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人才的理论厚度、视野宽度、实践高度,直接影响产业结构与产业效能。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要发挥先天优势,通过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优化,构建“引育用”协同生态,为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更强大智力支持。

要着眼产业育人才。在今年省两会上,山东省提出实施120项重大科技攻关,突破大模型、先进芯片、固态电池等核心技术瓶颈;要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整合建立18条标志性产业链和66条重点产业链;要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要紧紧围绕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力重点,建立动态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前瞻谋划、超前布局,强化技术策源,优化育人生态,主动调整、主动优化、主动引领,淘汰与经济发展需求不相适应的学科专业,优化升级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交叉学科建设与研究,努力培养更多具有广阔国际视野、扎实理论基础、前沿技术储备、丰富实践能力的新型复合型技术人才,为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支撑。

要聚焦前沿强人才。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量拥有较高科技文化素质和信息素养、综合运用各类前沿技术能力、熟练掌握各种新型生产工具的新型高素质人才。高校教师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者,能够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技术动能和制度保障。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要积极推进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构建高质量教师培养体系。要探索推进大模型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打造数字化、智能化育人新生态,构建“通识课程+专业场景”的规范化数字素养与技能教学体系,全方位提升教师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将数字素养融入人才培养全环节全过程;要重点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科学素养和组织能力,不断更新教师培养培训课程内容,打造教师可持续发展新模式;要深化科产教协同育人,打造问题导向、能力导向的实践创新教育体系,淬炼教师的实验实践创新能力。

要放眼世界引人才。要实施“高精尖缺”人才定向引进,结合自身学科发展,靶向引进与柔性引进具备核心技术攻关能力、跨学科研究背景的国际领军型专家。设立全球人才联络站,推行“候鸟专家”、“项目合作制”等吸引顶尖团队,支持专家以短期项目、技术顾问等形式参与科研攻关,实现人才共享、技术共享、平台共享,有重点地突破关键技术难题。完善精准引才政策,建立“一专家一策”机制,通过科研启动资金、团队组建自主权、成果转化收益分配等差异化政策增强吸引力,发挥高端人才的引领示范作用。要大力加强留学生培养,完善培养模式,提升留学生招生培养质量,培养一批知华友华的高层次留学人才,为打造山东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增强大国软实力和“两个强国”相关产业“走出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

建好创新策源地,提供科技支持

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山东新质生产力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也只能依靠科技创新。高校是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要通过战略需求牵引、产教协同创新、成果转化改革、科研评价优化等举措,构建“需求—研发—转化—服务”的全链条科研体系,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为山东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要面向产业进行创新。要紧密对接国家重大战略和山东重点产业升级需求,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山东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和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未来网络、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领域,凝练优势科研方向,主动超前布局。围绕产业链布局学科链、教育链,着力开展基础性、前瞻性、引领性研究,打造学科比较优势,构筑一流学科引领、高峰学科林立、基础与特色学科交叉支撑的学科体系。要加强技术转移中心、大学科技园、创新创业基地等产学研载体建设,推动创新资源有序流动,完善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平台体系,让高校的发展与产业的发展同向同行。

要抓住关键进行创新。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要围绕山东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标志性产业链突破工程等,创新科研组织模式,提升跨单位、跨院系、跨学科的协同攻关能力,完善基于学科交叉的矩阵式科研组织模式。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科教融汇、打造政产学研用创新平台,加强与高水平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和产业研究院,共建技术创新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围绕山东省“8+X”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积极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和省重点实验室建设,强化国内外学术深度交流、科研协同攻关,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着力推进各类“卡脖子”工程的攻关突破。要实施创新型人才国际合作培养项目,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大科学工程,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共建国际联合实验室等,用大平台推动大产出、大成果、大效益。

要强化保障进行创新。科技创新不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要建立有效的、完善的鼓励创新、支持创新、保障创新的体制机制。要优化科研评价机制,坚持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核心的成果评价导向,完善自由探索型和任务导向型科技项目分类评价制度,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要完善创新团队考核评价机制,完善战略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实施学术带头人负责制、团队整体考核制和重大项目聘任制等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动科研资源和创新要素向重大项目集聚,积极营造良好创新生态。要完善科研激励机制,强化对重大科技成果的培育和激励,建立“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研人才”三级科研人才团队体系,实施分层目标引导、分类目标考核,营造鼓励勇攀科技高峰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建好成果孵化器,提供动力支持

高校是科技突破的重要策源地,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辐射源。山东要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发展,就要积极推动地方、企业与工科优势突出的高校进行深度融合,从理念、技术、成果、文化等方面,找到结合点、用好创新点、做好联通点,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最后一公里”,实现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高度融合,提升科学技术研发转化效率。

打好深度合作主动仗。企业需求是科研成果转化的关键发动机。要全面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加强校企、校地、校校协同平台建设,打造体系化、任务型的技术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与高校、生产与科研、人才与成果的联动对接,全面突破一系列“卡脖子”领域的关键技术,引领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要聚焦成果转化难点和堵点,在关键技术攻关、适配验证、系统集成、新产品研发、中试验证、示范应用等方面,与地方、企业、高校深度合作,打通科技到产业“最后一公里”。要建立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供给机制,积极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培养输送高素质人才,加大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技术创新咨询服务,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把科研成果、智库成果、人力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打好成果应用关键仗。新质生产力表面是科技,背后是理念。只有理念的创新,才是最根本的创新,才能保障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要推动与政府共建新型研发机构,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从成果转移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技术人才培训服务等多维度推动山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新质生产力生成贡献高校力量。要以社会服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等人才急需领域,开设应用技能型、交叉复合型培训课程,针对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提供职业技能强化培训,提升劳动者岗位适应能力,为山东经济发展输送具备实操能力的高素质劳动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紧密结合国家和山东发展战略,深度聚焦关键问题,通过理论解读、问题剖析、路径探讨等,积极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政策决策依据,不断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贡献智慧力量。

打好文化浸润长期仗。大学文化是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土壤,构建了科技创新的内生环境。高校科学文化、工匠文化、创新文化等蕴涵的批判性思维、求实精神等,直接影响着新质生产力的要素配置。工科特色应用型大学应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校园文化,将科学家精神融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鼓舞和激励广大青年学生未来争做卓越科研成果的创造者、建设科技强国的建设者。要探求劳动教育文化建设新途径,创新育人培养模式,将“工匠精神”融入学生培养的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弘扬工匠精神,坚定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作者系山东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研究员)

  • 相关文章
  • 一路向洋,溪才如金!建德举办了一场青年人才主导的“梦想共创会”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朱秋燕近日,建德市洋溪街道江和城商圈内,一道由荧光手环、荧光棒汇成的“星河”在楼宇间流动。这场以“红领商圈·一路向洋”为主题的活力荧光跑活动,不仅为商圈3周年庆生拉开序幕,更让青年人才与城乡资源碰撞出绚丽的“火花”。百余名青年创客、新农人、党员志愿者和商场员工以手印签到为商圈焕

    2025-04-30 17:12:00
  • “从跟跑到领跑”彰显科技创新强劲实力

    【光明时评】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4》显示,2024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综合排名跃居世界第10位。2012年我国国家创新指数排名第20位,短短10余年间位次大幅提升,更是唯一跻身世界前十的中等收入国家。报告显示,中国创新资源维度综合排名提升至第五位,知识创造维度

    2025-04-29 06:39:00
  • 总经费5780万元!福州大学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

    N海都全媒体见习记者 何丹莹 27日,记者从福州大学获悉,近日,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防治研究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正式公布立项结果。由福州大学附属省立医院陈刚教授牵头申报的“糖尿病环境危险因素识别及防控策略建立”项目成功获批,总经费5780万元,这是福建省属高校首次获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据介绍

    2025-04-28 02:06:00
  • 擦亮“广东好水”金字招牌,全省瓶装饮用水协会会员大会聚焦河源

    4月25日至26日,广东省瓶装饮用水行业协会2025第五届第2次会员大会在河源举行。此次大会的举办,不仅凸显了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的实力与优势,更标志着河源水饮料及食品产业将获得更多的业内关注,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活动现场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广东省轻工业联合会会长廖鸣卫表示,瓶装饮用水行业是保障

    2025-04-27 20:45:00
  • 贵州人博会现场,遵义61家企事业单位招揽人才!

    4月26日,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贵州财经大学举行。遵义市组织了61家企事业单位参与此次招聘会,为广大学子搭建起尽情施展才华的舞台。活动现场气氛热烈,遵义地区的招聘展位前人头攒动。据悉,遵义现场推出了217个岗位共780名人才需求,涵盖教育、医疗、新能源制造、进出口贸易等多个极

    2025-04-27 14:1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