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生息之地》制片人张凡:艺术电影必须做到极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2 18:21:00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山海训练营正在广州中旅·阿那亚·九龙湖举行。

7月12日下午,青年制片人张凡带来了一场极具启发性的公开课《光影航海图:从开发孤岛到国际浪潮的制片指南》。作为柏林银熊奖获奖影片《生息之地》的制片人,张凡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为现场青年电影人分享了艺术电影创作的突围之道。

青年制片人张凡

张凡的制片生涯始于商业类型片,直至其第三部制片作品《生息之地》转向艺术电影。该片成功入围第75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导演霍猛凭借此片斩获银熊奖“最佳导演奖”。在张凡看来,艺术电影的创作,核心在于“极致”二字。

“跟商业片相比,艺术电影的资源通常更有限。因此创作者更需要明确自己的核心表达,在有限条件里做到极致。”张凡说。以《生息之地》为例,这部电影没有刻意堆砌类型元素或追求大场面,而是聚焦于真实的生活细节,以人情之暖打动观众。

对艺术电影来说,要票房还是要艺术表达似乎是一个永恒问题。但张凡并不认为二者存在矛盾:“当你把某个维度做到极致,无论是叙事、影像风格,还是情感表达,作品自然会被看见。当作品足够好,票房和收益也会水到渠成。”她分享了一位国际影展选片人的观点:“如果他收到100部影片,选的不是最好的10部,而是先分类,选类别中做得最好的一部。这给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你必须下决心逼自己一把,把每个细节做到最好,成为这条赛道上的第一名。”

针对青年电影人最关心的融资问题,张凡分享了《生息之地》的融资经验。影片最初通过2022年金鸡电影节创投大会获得30万元启动资金,并成功对接上影集团,成为该片的第一出品方。“现在国内创投机会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青年影人要勇于尝试,这些平台不仅能提供资金支持,更重要的是能帮你对接行业资源。”

至于如何做出有效的创投提案,张凡分享了四点极具实操性的宝贵经验,让青年电影人受益匪浅。

首先,针对不同创投要做不同准备。“千万不要用一个模板套用所有创投。我会提前了解评审构成、创投风格,根据这些调整我的PPT。”

其次,亮相方式至关重要。“当年邵艺辉在First影展创投会上鞋子一脱盘腿一坐,洋洋洒洒讲自己的故事,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张凡鼓励青年影人展现自我,“我相信这种风格会自然投射到作品中”。

第三,要有明确目标和坚定的信心。“一定要抱着‘来都来了,肯定要把片子做出来’的心。推介项目时如果有所犹豫,别人是能看出来的。”张凡说。

第四,注重可行性。“有时候大家花很多时间讲故事,但不如多讲讲怎么实现。”她建议重点阐述具体计划、分工安排,让评委看到项目的可操作性。“我通常会让导演讲创作,我作为制片人讲落地实现,让评审能看到这是个可靠的团队。”

文 | 记者 胡广欣

图 | 记者 钟振彬

编辑:艾修煜

  • 相关文章
  • 《生息之地》制片人张凡:艺术电影必须做到极致

    由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主办的山海训练营正在广州中旅·阿那亚·九龙湖举行。7月12日下午,青年制片人张凡带来了一场极具启发性的公开课《光影航海图:从开发孤岛到国际浪潮的制片指南》。作为柏林银熊奖获奖影片《生息之地》的制片人,张凡以其丰富的行业经验,为现场青年电影人分享了艺术电影创作的突围之道。青年制片人张

    2025-07-12 18:21:00
  • 此情可待成追忆

    王硕男/文父亲离开我们三十周年了。此时,我在家乡老屋的窗前,彻夜难眠。父亲的坟就在对门山上。月光如洗如浴,清辉洒满了山岗。我手里端着的这杯茶水,是村里自产的茶叶,与父亲有关。岁月把三十载光阴煮得沸腾而滚烫。微涩的茶水,晶莹透亮,仿佛闪耀着父亲生命的光泽。父亲6岁失怙,如一根飘摇的小草,在人生的荒漠中

    2025-07-12 09:51:00
  • 老工厂的华丽转身

    7月11日,无人机航拍石家庄市鹿泉区食草堂艺术小镇。石家庄市鹿泉区食草堂艺术小镇由老化工厂改建而成提升改造后集工业旅游、艺术、餐饮于一体如今成为休闲旅游潮流文化聚集地7月11日,游客在石家庄市鹿泉区食草堂艺术小镇店铺内购物。7月11日,游客在石家庄市鹿泉区食草堂艺术小镇咖啡馆内小憩。7月11日,游客

    2025-07-12 07:20:00
  • 驻美大使谢锋:地缘政治逆风阻不断中美人民双向奔赴

    2025年7月10日,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2025年“鼓岭缘”中美青少年合唱周开幕式上发表致辞。谢锋说,近年来,中美青年以歌会友、以声传情,One Voice合唱团在天坛深情演唱《如愿》,获得百万网友点赞。中美青年以诚相知、以心相交,美国青少年积极参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5年5万”倡议赴华交流学习。篮

    2025-07-10 13:09:00
  • 科学“邂逅”艺术,追求真理与美(新语)

      北宋天文学家苏颂排除万难,研制“水运仪象台”观测天象;当代科技工作者攻坚克难,建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拉索”。如果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交流些什么?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中国科技馆、中国煤矿文工团携手创作的沉浸式戏剧《华夏之光——文明的烛火》上演。该剧以宇宙中的“天关客星”与蟹状星云间的神秘联

    2025-07-09 15:3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