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期间,苏联有超过2000名志愿飞行员来华参战,200多名飞行员血洒长空。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苏联伟大卫国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CCTV4推出特别节目《永不褪色的共同记忆》,纪念那一段特殊的中苏抗战记忆。
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后 苏联援华航空队抵华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坐落于紫金山北麓,承载着一段特殊的中苏抗战记忆。

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后,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中损失惨重。危急时刻,苏联依据《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在苏联空军现役部队中,抽调精明强干的战斗机及轰炸机机组人员组成援华航空队。

1937年10月至11月间,苏联第一批援华航空队队员陆续搭乘火车,由莫斯科出发,前往阿拉木图。从莫斯科运来的飞机在那里组装、试飞,苏联飞行员也在这里集合,然后飞往中国。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 江勤缘:苏联(援华)飞行员来华后,极大地提振了中国军民抗战的信心,也有力地填补了中国空军在抗战期间损失的力量。
苏联2000多名志愿飞行员来华 200多名飞行员牺牲

1937到1941年,苏联先后派遣3000多名军事顾问、军事工程技术人员和2000多名志愿飞行员来到中国,帮助中国制定作战计划、训练飞行员,其中有200多名飞行员牺牲在中国战场。苏联援华飞行员先后参与南京保卫战,南昌、武汉等地一系列空战,支援徐州会战、桂南会战,奇袭台湾松山机场,协助中国空军保卫兰州、重庆、成都等地,为抵抗日寇侵略提供了有力支持。
波雷宁:率28架轰炸机奇袭松山机场

1938年2月23日,28架斯勃-2轰炸机在队长波雷宁的率领下从汉口机场出发,经过1400公里的飞行,突袭了占据台湾新竹的日本海军航空兵重要基地松山机场,而被突然袭击的日军甚至没来得及出动一架战斗机进行反击。指挥奇袭松山机场的波雷宁上校,被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马尔琴科夫:武汉空战身负重伤 仍顽强作战击落日机
马尔克·尼古拉耶维奇·马尔琴科夫,出生于1914年,1938年1月随苏联援华航空队来华,担任高速轰炸机空中射击通信员,完成12次作战飞行。

1938年7月9日,在武汉空战中,马尔琴科夫身负两处重伤,仍顽强坚持作战,并击落日机,后因伤势过重于七天后牺牲。牺牲后,获列宁勋章、“苏联英雄”称号。2014年9月,马尔琴科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库里申科:率轰炸机大队重创日军后牺牲
格里戈里·阿里莫维奇·库里申科,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重轰炸机大队大队长,出生于1903年,1939年来到中国。

1938年10月,随着武汉沦陷,日本侵略者凭借空中优势,对重庆、成都、兰州、贵阳、桂林等大后方进行战略轰炸,军民损失惨重。1939年10月3日12点35分,库里申科率领9架德勃-3远程轰炸机从重庆飞抵汉口,将爆破弹、燃烧弹全部倾泻在王家墩机场,火海中,只有一架日本战斗机升空。10月14日,库里申科接到命令,出击日军在武汉的军事基地,他率队飞临武汉上空时,遭到日军机群拦截。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讲解员 杨月红:他(库里申科)率队飞临武汉上空时,遭到了日军飞机的拦截,激战中击落了6架敌机。不幸的是,他的飞机遭到重创,在飞临万县(今重庆万州)上空时飞机突然失控。为了保护飞机,也为了保护地面人员的安全,库里申科不顾个人安危,将飞机迫降在长江水面上。由于长时间驾驶飞机过度劳累,库里申科随着飞机坠入到江中,直到二十多天以后,遗体才被打捞上来。

为纪念这位“为中国人民牺牲的苏联英雄”,1958年,万县人民政府在西山公园内新建库里申科烈士墓园,2009年,库里申科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2014年9月,库里申科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涅日丹诺夫:苏联援华首战首名牺牲的飞行员
涅日丹诺夫·尼古拉·尼基福罗维奇,出生于1913年,于1937年11月22日在南京空战中牺牲。

涅日丹诺夫是苏联援华首战首名牺牲的飞行员。1938年,被苏联国防部授予红旗勋章。2015年8月,涅日丹诺夫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公布的第二批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的档案资料为研究苏联援华航空队的早期参战史提供了关键证据,也还原了涅日丹诺夫的个人生平。
抗战期间 苏联援助中国1000多架飞机

抗战期间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的到来,不仅在精神上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更是在军事上给予中国巨大支持。当年随苏联援华飞行员一起到达中国的就有苏联援助的1000多架飞机,其中包括И-15(伊-15)、И-16(伊-16)、SB-2(斯勃-2)高速轰炸机等各式机型。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 江勤缘:И-15和И-16是苏联研制的两款较为先进的战机,其中И-15具有良好的低空盘旋性能、И-16具有高速飞行性能,两款飞机相互配合,在抗日空战当中分割和消灭了许多日军战机,为保护中国的天空做出过卓越贡献。SB-2高速轰炸机具有航程远、航速快的特点,可以在日军反应过来之前,就对日军各重要据点进行轰炸。
斯柳萨列夫的女儿:父亲第一个任务是将飞机运到中国

西多尔·瓦西里耶维奇·斯柳萨列夫,空军中将,1938年5月,他作为第二批志愿飞行员被派往中国。

斯柳萨列夫的女儿 娜塔莉娅:当时第一个任务就是把飞机弄到中国境内,我记得飞机是从伊尔库茨克的航空工厂直接出发,被移交给了中国的指挥部。有大约5名轰炸机飞行员留下,去培训当地的中国飞行员、技术员和机械工。

当时苏联援华的主要线路是由阿拉木图和外贝加尔到中国的新疆伊宁、乌鲁木齐后,再到兰州。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这条线路匆匆建起,没有无线电联络和导航,没有地面引导,没有气象情报。对于每一次飞行来说,都是生死的考验。

斯柳萨列夫的女儿 娜塔莉娅:没有气象预报,由于干扰不断,飞行员没有使用对讲机,气候条件也很艰难,他们飞出去的时候,如何辨别方向呢?只能靠低头看。如果他们必须飞越高山,他们会带上食物、药品、刀具和武器,一切都不容易。
在中国抗日战争中,斯柳萨列夫执行了12次轰炸任务,参与摧毁了70艘敌舰和30架战机。

斯柳萨列夫的女儿 娜塔莉娅:在一次空战中,一架战斗机向他靠近,是日本战斗机,他们靠得那样近,彼此都能看到对方的脸。在日本人的飞机上有条纹标志,也就是说,坐在飞机里的是某位日本王牌飞行员,而这位日本王牌飞行员用手势向父亲示意会狠狠揍他,对此,父亲向他回应了一个手势。随后,父亲做出了看上去轻微,实际上不轻微、猛烈的机动。我无法像飞行员那样描述,他击落了对方。
波雷宁的儿子:父亲克服高空缺氧指挥奇袭

费奥多尔·彼得罗维奇·波雷宁,空军上将,1938年2月23日,波雷宁组织并亲自指挥了奇袭台北日军机场战役。

波雷宁的儿子 彼得:那是在1938年2月23日,父亲领导28架高速轰炸机袭击了台湾岛上的一个日本空军基地。条件非常艰苦,我之所以提到了28架,是因为起飞时有40架飞机,但只有28架到达目的地,因为他们必须飞越高山,而飞机上没有氧气设备,所以许多飞行员只能掉头返回出发机场。我父亲经受住了这一切,他是一个非常坚强的人,他们的空袭导致大约40架日本飞机被摧毁。

事实上,苏联援华飞行队除作战之外,还有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中国飞行员,重建中国航空力量。

波雷宁的儿子 彼得:父亲告诉我,那里开设了一所飞行学校,被派去的中国学员普遍都不懂俄文,但中国人的专注学习弥补了这一点。他们可以不吃饭也不睡觉,只是一个劲地学习、学习、学习。所以大体上都是靠手势交流,用手示范该如何如何做。中国人非常喜欢飞机,他们温柔地抚摸它们,把这些飞机当作有生命的东西来对待。他们很快就学会了飞行,而且飞得真的很好。
1938年春,中国空军建立了三个飞行大队,为后续对日争夺制空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战时公路运输瘫痪 苏联飞行员承担重要运输任务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西夫佐夫,苏联红军空降部队飞行员。1945年,他被派往中国东北战场,驾驶里-2运输机同中国军民一道对日作战。在中国抗日战争后期,苏联红军为中国人民赢得抗战的最终胜利提供了重要支援。

西夫佐夫的儿子 维亚切斯拉夫:这架功勋卓越的飞机在战争时期承担了重要的运输任务:撤离伤员,运送文件、燃料和装备。在像外贝加尔和中国这样幅员辽阔的地方,可以说通过公路运输几乎是不可能的,而这架飞机却圆满完成了任务,保障了一切。我仍然保留着父亲的皮革飞行夹克和父亲的手表,母亲把这些东西传给了我,还有中国给他的嘉奖。
送上特殊礼物 延续共同的记忆

山水千里,不忘援手之情。通过AI图像生成技术,我们为援华英雄后代送上了一份特别的礼物。
中国各地纪念馆和纪念碑纪念苏联“雄鹰”

在南京、武汉、重庆、兰州等诸多中国的城市里都建有纪念馆和纪念碑,专门纪念参加过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并在履行国际军人职责时奉献出生命的苏联飞行员。

俄联邦委员会国际事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 安德烈·杰尼索夫:我要对我们的中国邻居表示尊敬,中国保存着关于我们的这次援助的记忆。
英烈碑镌刻4299名中外航空先烈姓名 236名为苏联籍

碑林静默,松涛如诉。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内的英烈碑上镌刻着4299名为中国抗战献出生命的中外航空烈士姓名,其中236个俄文名字尤为特殊——他们属于苏联籍抗日航空英烈。他们的牺牲时间跨度从1937年南京空战持续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

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纪念馆工作人员 江勤缘:我们也会和俄方共同努力,去找寻更多的资料、找寻更多的英烈姓名,让他们的事迹得以广泛传播。因为这些姓名不光是一段记忆,也是中俄人民用鲜血铸就的和平誓言。

如今,这些苏联援华航空志愿队的英雄们,有的长眠于此。他们为了中国的抗战事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在历史的宏大叙事中,中俄双方都坚信唯有铭记历史、将英雄们的功绩永远铭刻在心中,方能让这些跨越时空的“苏联飞鹰”真正“归家”。
时光流逝,硝烟散尽,但记忆永不褪色。历史将永远记着这一群年轻的“雄鹰”,曾在中国蓝天壮烈地飞过。
责任编辑:赵羽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