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赵剑尘)4月4日,当和煦的春风轻拂过天山南北,乌鲁木齐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清明。在乌鲁木齐,清明节气意味着春天真的来了。自这天起,乌鲁木齐将草长莺飞,春意盎然。
清明,兼具“节气”和“节日”两种身份。清明,蕴含着天气晴朗、空气清新、景物明晰之意。
《淮南子》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岁时百问》则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节气因为节令期间“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这标志着气温回升,雨水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
随着时间的演变,清明融合了古代的寒食节(扫墓祭祖)和上巳节(踏青游春)的习俗,形成了祭祖与踏青并重的文化传统,逐渐从单纯的节气演变成了一个兼具自然与人文内涵的传统节日。2008年,清明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所以,清明既是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肃穆日子,也是亲近自然、享受春光的欢乐时光。
对于很多乌鲁木齐市民来说,扫墓祭祖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仪式。许多家庭会前往墓地,为逝去的亲人献上鲜花,清理墓地周围的杂草,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与缅怀。这是一种血脉情感的维系,也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文化传统的体现。
一场春雨过后,乌鲁木齐阳光灿烂,春意渐浓,大地开始苏醒。春雨滋润着大地,天山脚下的草地泛起点点绿意,公园里、街道旁的树木,枝条已开始泛青。街道两边的海棠树已为开花做着准备,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一抹柔美的色彩。
虽然距离花开盛景尚需时日,但这并不妨碍人们拥抱春天的热情。很多市民在祭扫之余,到红山公园、水磨沟公园、人民公园、植物园等地爬山、散步、晒太阳,感受春天的气息。一些市民也会选择短途自驾,前往南山、石人沟等地,寻找更早到来的春意。孩子们则会在广场或开阔地带放起风筝,看蓝天上风筝越飞越高,洒下欢快的笑声。
乌鲁木齐的清明,既有传统仪式的延续,也有创新表达的融入。
市文联举办“清明朗诵会”,以诗歌致敬先烈,以诗词向往和赞美春天,将节气文化与阅读推广结合,让传统文化在互动中焕发新魅力。市艺术剧院举办清明主题交响音乐会,以音乐弹奏南山草原的辽阔,城市里的春色满园;这些文化活动折射出乌鲁木齐的多元和活力――既守护传统礼俗,又以现代方式书写节日的意义。
对许多乌鲁木齐人来说,清明更像是一个信号――它宣告着漫长冬季的真正结束,温暖的、充满活力的春天将盛大启幕。人们在扫墓的肃穆与踏青的欢愉间,完成对生命循环的领悟;在诗文的韵律与风筝的翱翔中,传递对文化根脉的珍视。这座城市,正以雪山为幕、绿意为笺,绘就一幅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清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