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砰——砰!”
北京北五环的晚高峰,两辆轿车接连追尾。一名交警带着战友立即赶来,根据现场情况迅速还原了事发经过,在证据充分的情况下,果断指挥车辆移至应急车道,快速恢复了交通秩序。
责任认定时,面对司机质疑,这名交警耐心释法说理、头头是道,让司机听后心服口服。转眼间,路面上的车流再次如常涌动,仿佛这场“小插曲”从未发生。
而这不过是他再普通不过的一个值班夜。当"正警事儿"小编在第二日见到他时,他的脸上还带着浓浓的黑眼圈,整个人却依然精神奕奕,仿佛身上有股使不完的劲儿。

他叫吴扬,2025“北京榜样·最美警察”第一季上榜人物,交管局朝阳交通支队亚运村大队副大队长。
17年从警生涯,12年专注交通事故案件侦办——在战友们心中,他是公认的"道路神探"。这个响当当的称号背后,是在“100+”起疑难案件中的舍我其谁、是在“10000+”起案件办理中的精益求精,更是在无数个日夜坚守中捍卫公平正义的使命担当。
采访中,随着这位“神探”专业而细致的讲述,一段段从警的点滴记忆、一次次难忘的成长历练、一个个破案的紧张瞬间,在小编的脑海中立体重现......
约 定
吴扬的爷爷是一名老红军,那些战火纷飞年代里的英雄故事,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爷爷笔直的身姿、坚毅的眼神,还有那句“做人要堂堂正正”的教诲,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他正直的品行。
“长大以后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从小和爷爷之间的约定,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的成长之路。
高考那年,当同龄人还在为报考院校踌躇时,他早已在志愿一栏郑重地写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而后以远超录取分数线的优异成绩考入了学校的交管系。

四年警校学习,不仅让他掌握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培养了他对城市交通治理的主动思维。
“导师,我想做一个不一样的毕设!"带着这个想法,他扛着摄像机来到二环主路的过街天桥上拍车流,一拍就是一整天。然后,他将采集的影像数据导入学校的检测软件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形成了一套模拟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的优化方案。
这份数据详实、认真严谨的毕业设计,在答辩现场赢得了评委老师们的一致认可,还获评了当年的“优秀毕业论文”,为他的学生时代画下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怀揣着梦想与期待,他通过层层选拔,如愿加入了北京公安交警队伍,成为了交管局朝阳交通支队呼家楼大队的一名巡逻交警。警徽闪耀间,年少时的约定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磨 砺
初出茅庐,真实的公安工作就给了吴扬“当头一击”。
那年寒冬,他和战友们在早晚高峰中执勤,“最冷的时候,我套了两层毛裤、两层袜子,穿着加厚的棉鞋,可只要往路口中间一站,5分钟不到,腿还是被大风吹透了。”
“在执法中经常会遇到违章事主不理解的情况,一边想做好解释工作,另一边又想快点减缓路面拥堵,心里甭提有多着急了。”

但他没有气馁,而是用更多的努力,去兑现着那个“最初的约定”。
为了提高交通指挥效率,他照着镜子反复加练手势动作,直到形成肌肉记忆;为了快速处理路面突发情况,他苦练摩托车驾驶技术,膝盖磕得青一块紫一块;每遇到不解和疑问,他必翻出法条查证,然后牢牢背熟......

不仅如此,通过多学、多看、多领悟,他还学会了如何统计分析海量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为科学决策提供服务支撑。“比如,近期什么类型事故高发?这些事故都有哪些特点?又能提出哪些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每个结论都需要扎实的数据作证和严谨的逻辑推演”。

参加工作的第5年,吴扬迎来了从警道路上的一个转折点。
当时,由于工作表现突出,队领导找到他,问他是否愿意从巡逻岗位转岗去"办案子"。
"我想来!"吴扬毫不犹豫地回答。

但他心里清楚,这个决定意味着什么——办理交通事故案件,工作强度会比现在更高,不仅要闻讯而动,破案更是没日没夜。可对他而言,打击破案、惩恶扬善这种维护正义的使命感,正是他从小向往的。哪怕再苦、再累,他也绝不后悔。
刚开始接触案子,吴扬跟着师傅何刚学习。何师傅比他大5岁,平日里很少说话,是个内秀的人,可干起活来总能有条不紊、应对自如。然而,让他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师傅的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吴扬至今记得初学时的教训:“画事故现场图是基本功,细节标注一定要清晰、准确。有一次我画的时候有一处细节标注得不够准确,师傅看后只说了几个字:撕掉重新画。师傅对每一处细节都追求极致的要求,算是在一开始就给我打了特别好的基础。”

遇到当事人提问时,年轻的吴扬有时会被问住。这时师傅总会不动声色地接过话头,用专业而清晰的解释化解难题。更难得的是,每次答复完当事人,师傅都会拉着他详细复盘,从法律依据到沟通方式,连相关法条的出处都逐一讲解。而吴扬也格外用心,一类问题,师傅只需要教一遍,他以后就都记住了。
后来,师傅因工作调动离开了。“师傅走的时候我很难受,但是仔细想想,师傅离开了也是催促着我成长,如果凡事都要有师傅给我托底,我永远也长不大。”

从身体到心灵再到业务能力,在经历过无数次磨砺之后,吴扬逐渐蜕变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业务精兵,先是警长,后来到亚运村大队担任副大队长,越来越复杂的案件、越来越艰巨的任务,等着他去挑战。
破 局
在采访中,吴扬最喜欢聊案子,一旦打开话匣子便滔滔不绝。他能精准地复述经手案件的细节,从案发年月日到具体时分秒,甚至连10多年前一起普通交通事故的涉案车牌号都记得一清二楚。
然而破案这件事,光是靠惊人的记忆力是远远不够的......

01
“我觉的,没有无法侦破的案件,只有没有穷尽的线索,因此每当案件侦办遭遇瓶颈时,我都想“再试试”,生怕遗漏任何细节,有时为了梳理细节侦破案件,哪怕用愚公移山一样的“笨”办法,我也不会放弃。”吴扬说。
一起案件中,由于没有完整的监控视频,嫌疑人、嫌疑车辆无法确定,让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吴扬在了解了案发现场及查看监控分布情况后,综合多方面因素,分析确定了案件可能发生时段,后通过梳理近千辆车的行驶时间,确定了违法嫌疑车;接下来,吴扬又通过与其它途经的社会车辆比对,固定了三车在隧道内违法行为的证据。最终,顺利查获涉案人员并依法给予处罚。
02
办案不光要用“笨办法”、下真功夫,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突破口。俗话说得好,“打蛇打七寸”——这一点,在吴扬侦办的一起"变装"肇事逃逸案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案件线索有限的不利条件,他通过分析嫌疑人行为动机,准确推断其通勤路线,并在嫌疑人分头“变装”逃离后,凭借通话时间这一关键细节,从监控中成功锁定目标,最终破获这起高难度案件。

03
在摩托车“炸街”案中,嫌疑人为实现炫耀、展示目的,常伴有社媒发帖、拍照发圈等行为。吴扬充分利用这一规律特点,带领团队创新侦查手段,他们利用社交媒体平台获取有用线索,在多起案件中成功固定了嫌疑人轰油、烧胎、翘头等“炸街”行为的客观证据,为后续融合执法、全方位打击提供依据。
其中,由吴扬负责侦破的“十二少”炸街案被公安部交管局列为“飙车炸街”十大经典案例。

他说:“交通事故现场就是立体教科书,而破案的关键,往往藏在广泛的专业知识储备里,我们也要及时更新、扩大、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正是这种永不停歇的求知精神,让他在每一个看似无解的迷局前,总能找到那把开启真相的“金钥匙”。
队 伍
晨昏交替见证着他的拼搏,熬红的双眼诉说着他的坚持,他不仅自身勤奋进取,也时刻在为热爱的队伍倾注全力。

吴扬在呼家楼大队时就开始带徒弟了。当时队里几位事故岗的老师傅陆续调岗,又新来了7名青年民警。为了队里的青年力量更好发挥生力军作用,他主动承担起了带新人的任务,打那以后,他干脆以队为家,一周顶多回一次家。

在一起案件中,由于无法确认嫌疑车辆车牌号,叫徒弟们犯了难。吴扬了解案情后,敏锐地注意到案发旁边的一个点位有可能记录下途经车辆,吴扬就一个一个联系途经车辆的车主,记录下关键信息,最终找到并确认了嫌疑车辆。案件告破后,徒弟们也更加佩服这个师傅:没想到还可以这样,神了!
搞不定的嫌疑人、问不下来笔录、找不到的监控——无论谁出现场遇到困难,随时都可以找吴扬。直到他21年离开呼家楼大队时,这7名青年民警已经相当具有办案经验,其中有些人也逐步开始独当一面。

来到亚运村大队以后,与毫无经验的“白纸型”新人不同,这里的年轻民警已形成一定的工作习惯。在组织视频侦查、笔录审讯、现场勘查、案卷制作、涉外处置等各类培训,制作50余集业务培训系列微视频的基础上,吴扬更注重的,是像他曾经的师傅教导的一样,培养青年民警更加严谨细致、认真负责的态度。

针对队伍特点,吴扬在案件办理中,建立专项工作机制,让组内的每一位成员都成为办案的“主角”,对每一个环节、每一处细节负责,通过“业务骨干+青年民警”的带动配合,让他们在实战中得到锻炼与提高,有效提升了团队整体的业务水平与工作质效。
他对这支队伍的热爱,不仅仅体现在“传帮带”的孜孜不倦中,更在每一次充满力量的为民服务中。

他曾在执勤的时候无数次不厌其烦地为群众答疑指路,曾护送迷途老人平安踏上归途,更曾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为急需就医病患开辟出生命通道。但更多时候,他冲锋在打击违法犯罪的第一线,用公平正义守望着群众的平安之路。

吴扬说,“我经常会换位思考,一起案件对咱们来说是一个数字,但是对于当事人的家庭来说却是比天还大的事。作为办案民警,在当事人面前,我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更是整个警察集体。每当当事人说我是负责任的警察,这份称赞就会转化为对这支队伍深深的信任。”
结
“案子不等人,我得随时准备好。”
吴扬的这句话,道出了无数办案交警的共同信念。在采访中小编有注意到,无论何时何地,他的身边总放着一个沉甸甸的背包,这个包里装着侦查办案常用的电脑、手电、望远镜、约束带、介绍信以及一些“秘密武器”。带着这些东西,吴扬随时能出现场、调录像,随时能去抓捕嫌疑人,迅速地开展工作,随时投入战斗。

这个包,让他成为同事眼中的“背包客”——一个24小时待命、随时能奔赴现场的破案先锋。只要一个电话,吴扬就能拎起背包,立刻出发。
在公安工作中,哪里有什么横空出世的“神探”,有的只是通过严谨细致、坚持不懈、忘我投入、厚积薄发,在每一起案件中捍卫公平正义,最终被群众、被战友所认可的“神探”。

吴扬,一名努力把平凡的工作做到不平凡的交通民警,用17年的坚守与行动回应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郑重承诺。
那些被他亲手终结的交通疑案,那些因他而感触到法治阳光的温暖笑脸,都在诉说着,在这座城市跳动的交通脉搏里,有他倾注的热爱与忠诚。

来源:正警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