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聚焦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专家学者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07 09:51:00    

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7月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进入第二天,“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主题论坛、“刑事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主题论坛等多个主题论坛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和探讨。

“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主题论坛

7月6日,“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主题论坛举行,国内外生态建设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企业代表,从不同视角,共同探讨美丽中国建设的实践路径、创新模式与未来发展方向。

“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主题论坛现场。 徐其飞 摄

本次论坛以“积极探索、创新实践,绘就美丽中国新画卷”为主题,设置了主旨报告、主题峰会、政策解读、美丽故事汇、对话、案例发布、论坛倡议等环节。在主旨报告环节,以当前我国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为切入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江桂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家、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独立科学家潘家华分别以“新污染物治理与美丽中国建设”“中国碳中和与清洁空气协同路径”“转轨零碳的市场进程”为主题,围绕美丽中国建设关键领域和亟待解决问题进行了深度分享。

在主题报告环节,多位嘉宾围绕马来西亚的可持续森林经营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发展新路径、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财政政策、交通运输领域美丽中国建设行动与实践等主题分享经验,进一步凝聚智慧、促进合作、推动实践。

嘉宾在“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主题论坛上聆听。徐其飞 摄

论坛公布了41个美丽中国建设实践案例并颁发证书,同步发布《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论坛倡议书》,呼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为实现中国梦贡献生态力量。

“刑事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主题论坛

7月6日,“刑事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主题论坛举行。

本次论坛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公安厅、南京警察学院、贵州警察学院承办,来自国际刑警组织、澜湄执法合作中心及格鲁吉亚、东帝汶、斐济、阿塞拜疆、越南等国代表,公安部、国家林草局、中国警察协会及相关省市公安厅局、公安院校有关负责人,法医鉴定、环境工程领域的院士以及中华环保联合会、国投智能、360数字安全等企业专家,聚焦打击治理跨国跨境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刑事执法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专题展开深入交流。

在主旨发言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专家刘超,非洲科学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凤亭,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原驻华代表涂瑞和,澜湄执法合作中心副秘书长翁赛·潘塔翁等嘉宾围绕携手打击治理跨国跨境环境资源犯罪活动,深化国际执法交流合作,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生态安全领域警务执法场景深度融合等,从不同角度进行深入交流探讨,为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策、守护和谐宜居的人类家园贡献智慧力量。

当天,各方嘉宾就加强全球环境治理理论研究等事项达成一致意见,发出生态安全国际执法交流合作倡议,一致表示将携手合作,进一步加强生态安全协同共治、科技赋能、人才建设,积极构建生态环境全球治理体系,着力锻造高素质执法队伍,提升生态环境执法质效,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

“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

7月6日,由贵州省人民政府主办,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生态文明与低碳韧性发展实践”主题论坛举行。

论坛中,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中方首席顾问、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在题为《以更大力度的改革开放创新推动低碳绿色产业发展》的发言中指出,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资源环境约束严峻,发展低碳绿色产业成国际共识。要以更大力度改革开放创新,促进低碳绿色产业技术进步、市场拓展和制度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十三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蔡昉在《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几点理论思考》演讲中剖析了生态优势与发展优势的内在联系。他指出,我国正处于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期,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动力是重要课题,要处理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推动绿色可持续发展。

国际生态经济学会主席埃里克·戈麦斯巴赫通以《生态文明与增长困境》为题,分享国际视角下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教训。他提到,全球范围内,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国际生态经济学会候任主席埃斯特·凯莱门以《自然的多元价值:中心性联结》为题,阐述了通过科学评估自然多元价值为政策制定提供支撑的方法。她指出,将自然多元价值纳入决策过程,有助于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生。

“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主题论坛

7月6日,“山地生物多样性与我们的生活”主题论坛举行,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和环保实践者共聚一堂,探讨山地生态保护的未来之路。

本次论坛由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ICIMOD)、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主办,贵州省生态环境厅承办,贵州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协办,旨在搭建科学-政策-投资的“三联平台”,探索全球山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新路径。

论坛分为主旨发言、案例分享、专家讨论等六个环节。主旨发言阶段,巴基斯坦气候变化部前顾问阿希克·艾哈迈德·汗以“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链接人类与生物多样性”为题作报告。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吴宁分享了中国西南山地的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现状与挑战。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生物多样性负责人苏尼塔·乔杜里介绍了喜马拉雅山地生物多样性对构建韧性生态文明的贡献。罗蒙德湖与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执行官戈登·沃森分享了英国国家公园通过恢复自然手段,强化国家公园运行与管理,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成果。

在国内外案例分享阶段,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文明中心研究员郝海广,贵州师范大学贵州省高原湿地保护与修复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夏品华,贵州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余登利,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资源与环境中心主任李晟之,分享了各自的探索经验。

孟加拉国环境、森林和气候变化部林业司助理首席森林保护官马哈茂德·哈桑,不丹皇家自然保护协会黑颈鹤教育中心主任卡玛·洛登·旺莫,印度那加兰邦政府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总森林保护官兼委员秘书希利·苏邦努克希,尼泊尔政府森林与环境部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司联合秘书莫拉·拉杰·卡夫,先后分享了有关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以人为本”推动生态保护的创新路径。

圆桌讨论阶段,国内外8位专家、学者围绕如何平衡山地保护与当地社区发展、政策制定、资金支持、国际合作等方面问题展开精彩讨论。

“共筑绿色公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论坛

7月6日,“共筑绿色公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论坛举行,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探索绿色公益创新与全球实践的新路径。

当天论坛分为主题演讲、圆桌对话、成果发布等环节。在主题演讲环节,罗蒙德湖与特罗萨克斯国家公园管理局首席执行官戈登·沃森、江南大学环境与生态学院中心实验室主任张军毅等嘉宾,围绕“绿色公益创新与全球实践”展开主题演讲,涵盖国际绿色公益项目创新模式、国内重点项目成果、企业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探索等方面的内容。

圆桌对话环节,克莱恩斯欧洲环保协会(英国)北京代表处高级法律政策顾问徐婷、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环境资源和能源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周塞军、苏州工业园区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传播筹资总监巢博等专家围绕“法治护航生态未来”主题,聚焦环境法治各参与方在气候变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法律实践,分别进行经验分享并展开讨论。

“多方协作推动ESG创新实践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

7月6日,“多方协作推动ESG创新实践与绿色发展”主题论坛在贵阳举行。活动中,贵州省绿色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举行,现场签约7个项目,合同投资额达62亿元。

ESG(环境、社会、治理)作为衡量企业与组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框架,已从“企业责任”升级为“全球发展刚需”。举办此次论坛,旨在搭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公众”的多元对话平台,推动ESG从“理念倡导”走向“实践落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中国方案、贵州经验。

在专家分享环节,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董事局原董事吕建中围绕新商业文明时代的可持续商业战略进行分享。他表示,把ESG落实到企业经营活动当中的关键是业务要精进、技术要赋能、组织要变革。商道咨询管理合伙人李楠以“ESG破局实战——将ESG纳入企业可持续发展管理,创造长期价值”为题,讲述了如何把ESG融入企业管理。他表示,从管理上,ESG是个自上而下管理的逻辑,各业务部门要打通,要把ESG的理念和思考的维度融入企业战略里面,形成一个科学的ESG的定位,保证企业在可持续发展上不跑偏。

论坛还发布了《2025年企业ESG典型案例汇编》、中华环保联合会《企业绿色转型与ESG实践案例》和《贵州省绿色产业招商项目》等系列成果,鼓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不断探索创新绿色发展模式,积极参与生态价值理念和生态文化传播。

论坛上,贵州省绿色产业项目签约仪式举行。贵州分别和南方卓越投资运营管理集团、四川华钜新驰能源等企业签约7个项目,合同投资额达62亿元,主要涉及生产技术清洁化、生产体系绿色化、生产工艺生态化等领域,项目涵盖资源精深加工、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研发生产、生态食品等产业。

“可持续发展SDGs十年回顾与展望——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贡献”主题论坛

7月6日,“可持续发展SDGs十年回顾与展望——全球发展倡议的国际贡献”主题论坛举行,国际组织代表、政商领袖、学者、各行业优秀代表等400余人参与,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十年实践成果、全球发展倡议落地路径展开深度探讨。

在主旨演讲环节,多位嘉宾从政策、学术、企业等多维度展开论述。其中,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外事委员会委员张军,以“让可持续发展之路在世界大变革中越走越宽”为主题,回顾SDGs十年历程,呼吁以《塞维利亚承诺》重申多边主义,推动国际经贸科技政策协调,解决资源配置问题,打破绿色技术壁垒并推广“全球发展倡议”等公共产品协同破局。在圆桌对话环节,各位嘉宾以“从ESG创新到实现SDGs:中国范式如何重塑全球绿色经济”为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论坛期间,两项标志性成果落地,为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能。由国际金融论坛(IFF)与中国银河证券联合编制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投资指数报告》发布。《报告》核心结论显示,全球可持续发展整体加速,亚太地区表现突出;能源结构转型抵消环境质量拖累,技术赋能与政策支持成为关键动力。依托丝路国际联盟(SRIA)平台,“丝路伙伴计划”启动,标志着中国生态产品正以贵州为起点,沿着千年古道迈向世界。该计划以“生态产品+文化IP+绿色金融”三维驱动为核心,旨在打造中国特色产业出海的标准化范式。首期聚焦中亚市场,重点推动贵州刺梨、茶叶、白酒、中药材等特色生态产业集群“走出去”,探索生态价值与全球市场的深度融合。

“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MDB)协同增效”主题论坛

7月6日,“绿色融资与多边开发银行(MDB)协同增效”主题论坛在贵阳国际生态会议中心举行。

论坛围绕全球气候和绿色融资面临的新挑战,多边开发银行如何更好地支持发展中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应对气候变化、推动低碳转型等议题展开,邀请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英国海外发展研究所、东盟与东亚经济研究所、中国人民银行等国内外知名机构的专家与代表,共同探讨全球融资规则重塑、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的融资协同,以及多边开发银行在促进绿色工业化方面的作用。

议题讨论环节,嘉宾围绕“全球气候融资的新机遇和新发展”“多边开发银行改革与气候融资的协同增效”两个议题,深入探讨多边开发银行在大变局和大危机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发挥机制创新和融资优势,在推动全球气候融资、加速发展中国家绿色工业化中发挥引擎和催化剂的作用。

当天,现场发布《推进多边开发银行改革,提升全球气候融资行动》会议共识,提出前瞻性、可操作性的国际政策倡议,体现中方在推动全球气候合作与多边开发银行改革方面的积极作为,为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智力与政策支持。

“创新驱动循环经济,绿色赋能生态文明——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坛

7月6日,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主办、贵州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承办的“创新驱动循环经济,绿色赋能生态文明——工业资源循环利用助力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论坛举行。

据介绍,举办本次论坛,旨在通过汇聚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国际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讨工业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径与实践,汇聚新理念、探索新路径、提出新举措,加快工业绿色低碳转型,促进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与污染治理协同发展,推动工业文明、生态文明融合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和美丽中国建设。

当天,来自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亚洲开发银行、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聚焦循环经济发展赋能生态文明建设主题进行观点分享。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朱黎阳认为,要实现工业资源循环利用,首先从设计环节就要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最优生产方案;其次要强化过程控制,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产过程绿色化;要引导产业共生,鼓励产业间生产和生活系统耦合链接,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要加强废弃物循环利用,为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再生材料、绿色能源,构建绿色供应链;要推广绿色消费,从消费端发力引导生产端转型,扩大绿色产品供给。

在主题报告与经验分享环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能源与环境处项目主任刘世俊,中国人民银行贵州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孙涌,世界自然基金会上海区域项目主任、中国淡水项目主任任文伟等嘉宾,先后分享了“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典型案例”“贵州省金融支持工业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探索与实践”“为了生生不息的地球——‘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WWF的思考与实践”等案例。

记者 庭静 易颖 王涛 田一郦 杨雪梅 舒锐 黄菊

  • 相关文章
  • ​【聚焦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专家学者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商全球发展绿色转型。7月6日,2025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进入第二天,“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主题论坛、“刑事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主题论坛等多个主题论坛举行,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主题展开交流和探讨。“2025美丽中国建设实践”主题论坛7月6日,“2025美丽中国建设

    2025-07-07 09:51:00
  • “大金砖”汇聚“南方力量” 助推包容性全球化

    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七次会晤于7月6日至7日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主题为“加强全球南方合作,推动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全球治理”。此次峰会是印度尼西亚作为新正式成员,以及10个新晋伙伴国加入金砖机制后,举行的首次领导人会晤,备受国际社会关注。拉美多国专家和学者表示,金砖机制作为全球南方“第一方阵”的代表,

    2025-07-06 14:23:00
  • 中国足协:303名自荐球员进入备选库

    编辑 | 高语阳“中国足协”发布消息称,“中国足协球员自荐系统”自2025年3月1日正式上线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截至6月30日,已有25487人进行注册,6813人提交了个人基础信息,1055人按要求完整上传了相关技术数据资料,启动了自荐流程。1055名自荐球员中,男子球员1035人,女子球员

    2025-07-06 08:04:00
  • 京津冀数字经济产业链加速“织网”

    北京日报记者 曹政昨天,记者从首届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与融合发展专题论坛上获悉,京津冀已成为我国数字经济的重要承载区域,将加快建设京津冀蒙算力供给走廊,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动通武廊、雄安新区、滨海新区等重点区域数字经济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京津冀数字经济协同创新共同体。三地数字经济规模占全国10

    2025-07-04 10:42:00
  • 要跟中国对着干?中国学者提醒:刚果(金),别断送发展机遇

    【文/观察者网 齐倩】日前,美国与刚果(金)达成矿产协议,有意在关键矿产供应链抗衡中国。香港《南华早报》7月2日刊文称,继锂和钴之后,铜正成为绿色能源转型的核心元素。目前,中国正在非洲地区大力投资采矿与加工设施。数据显示,中企在刚果(金)的钴铜项目中占据主导地位,该国“过去七年新增产能中76%来自中

    2025-07-02 2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