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郭闻
据央视新闻报道:应俄罗斯、白俄罗斯国防部邀请,5月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仪仗分队分别参加在莫斯科、明斯克举行的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

图源:视觉中国
1
昨天,俄罗斯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举行阅兵式,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队应邀参加了阅兵。整齐军容、铁血阳刚展示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实际上,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在10天前就到达了俄罗斯,当亮相莫斯科街头,唱响《强军战歌》《歌唱祖国》等歌曲时,当时就引起了现场观众的阵阵惊叹。
同时,就在4月30日,我国的另一支解放军仪仗队还应邀赴越南参加了在胡志明市举行的纪念越南南方解放50周年阅兵式,同样引起了轰动。中国方队入场时,全场越南观众自发起立热烈鼓掌欢迎。越南观众范氏惠在阅兵式后告诉新华社记者:“中国军人们军容严整,动作整齐,力量感十足,我为越中两国‘同志加兄弟’的情谊感到骄傲。”随着这个视频在外网的传播,一位外国网友不禁感慨,中国仪仗队的气场真强,而且个个都特别精神,每一步走得都有劲。
中国的解放军仪仗队每每出国展示,总能引起关注的原因,首先是中国军人钢铁般的意志、精神和纪律,并由此才能产生出的整齐划一的步伐和点、线、面丝毫不乱的队形。毕竟仪仗队可不是跳舞,纪律和威严才是重中之重。
也由此,中国仪仗队特有的正步,常常成为网友们的热点话题,成为当今世界仪仗队的一种代表和规范,有的国家还特意前来取经学习这种“中国模式”。
最早跟着学的是坦桑尼亚军队,中国军人一点点地从如何走正步教起,到叠“豆腐块”被子,再教到军事训练。2003年,加蓬的国防部长请了四位中国军官帮忙训练,此后,中国军人在教外国军队走队列的路上一发不可收,刚果、卢旺达、毛里塔尼亚等国纷纷前来邀请。
2019年,卢旺达的阅兵仪式上,该国军队接受检阅通过主席台的时候,完全是中式操典,更想不到的是,队列整齐划一地用中文喊着口号:“向右看!一、二!”
除了非洲军队,中东地区的“土豪”国家卡塔尔,也看上了中国仪仗队。2017年,卡塔尔邀请中国军人训练队列,抛弃了仪仗队原来的英式阅兵操典,转而学习中国式正步。经过三个月的严格军事训练,解放军三军仪仗队官兵一共为卡塔尔军方训练了5000余名士兵。最后在卡塔尔国庆日的阅兵中,充满了中国元素:中国式队列,中文口令。赢得了在场卡塔尔政要和各国使节及观众的阵阵喝彩。

图源:视觉中国
2
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有了国家仪仗队的雏形,当然,那时的名称并不叫仪仗队,代表的也不是国家,而是皇帝、王公,展示的是贵族的风范和威仪。
《礼记》便是这样一本专门记录周代政治典制、各类名物制度的礼仪之书,其中就有关于宫廷卫士的站位、行走方式、穿着和所持兵器等的记载,为后世皇家仪仗制度奠定了基础。《礼记·中庸》中说:“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待其人而后行。”
秦汉时,正式出现了“卤簿”一词,指的就是仪仗队。当然,它的含义比现代的仪仗队更丰富,除了车驾、护卫外,还有仪仗(执举金瓜、宝顶、旗幡)和乐舞(音乐演奏和舞蹈表演)。
明代的“大汉将军”实际上就是仪仗队员。《明史·职官志五》中说:“凡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汉将军(间注:共一千五百七员)等侍从扈行。”大汉将军的主要职责就是朝会和皇帝出巡时,拿着刀枪剑戟等仪仗站班。
所以我们看古画《乾隆南巡图》《出警图》《入跸图》,画上那些骑马打伞的、举旗的、扛牌子的,就是明清皇帝出行时庞大的仪仗队。
古代的皇家仪仗队体现的只是皇家的威仪和体面,和普通民众毫无关系,现代的仪仗队,更多代表的是国家的威仪、国家的实力、军队的士气与人民的信心。在特殊时期,军人仪仗队及阅兵更有着独特的含义。
最著名的一次阅兵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苏联红场阅兵。1941年11月,莫斯科保卫战到了最紧要的关头,彼时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推进到距离莫斯科仅25公里,阅兵的前一天,莫斯科的苏联红军还在进行防空作战。11月7日,半夜从各地赶来的2.8万名苏联红军参加了阅兵仪式,风尘扑扑面带倦色,阅兵仅25分钟便结束,部队直接开赴前线,背后是居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的喊声。
这是一场堪称史上最潦草、短促的阅兵,但却是最悲壮、最关键、最有力的一次阅兵,因为它极大地鼓舞了军民士气。阅兵后的一个月时间里,苏军顶住了德军的进攻,并转入反攻,成为二战转折点。
此次阅兵,既是对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的纪念,也是对当年红场阅兵的致敬。

201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三军仪仗队亮相“巴基斯坦日”阅兵 新华社 发
3
军队仪仗队的作用由此可见,它展现的是国家意志、军人士气、民族信心。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的建立和发展,也正展现了这样的气质。
追溯我国三军仪仗队的由来,还得从延安时期说起。
重庆谈判结束以后,1946年3月4日,美国总统特使马歇尔到访延安。为了组织好欢迎仪式,表明和平诚意,同时扩大我军在国际上的影响。中共中央从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教导旅临时抽组500人组成仪仗队,在延安机场接受了检阅。这是我军历史上第一次临时组建仪仗队迎接外宾。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与各国建交,来的外宾越来越多,1952年3月,中共中央指示筹建仪仗营。这是我国正式组建仪仗部队的起点,也是现在三军仪仗队的前身。改革开放后,国际交往日益增多,仪仗司礼任务日趋繁重多样,仪仗大队逐渐扩编成形。2014年,首次有了仪仗女兵,并开始有了女兵方阵。
2010年,三军仪仗队首次成建制走出了国门,接受墨西哥邀请,完成墨西哥独立200周年庆典阅兵任务,接着是意大利、委内瑞拉、俄国斯等国。中国仪仗队的脚步在全球越走越广,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扬。
这支拥有着钢铁意志的仪仗队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多部纪录片,如《中国仪仗兵》、《大国仪仗》等,都反映了仪仗队挑选标准的严苛和训练的辛苦。
仪仗队员最基本的一项要求便是,能在炎炎烈日和凛冽的寒风中,纹丝不动站立三小时以上军姿。为了完成从练兵场走向阅兵场的飞跃,他们每个人每年要穿破七双皮鞋,每一个士兵的脚上都有磨破的伤痕。每一个仪仗队员服役期间所踢出的正步,相当于一个两万五千里长征……
仪仗队就如一张国家的名片,它展示的既是国家与军队的力量,又传递出和平合作的信号,是和平时期的军事外交。正如赴越南参加阅兵式,这是两国合作的一个延续。就在4月,中国领导人对越南进行了国是访问,中越两国签署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涉及铁路、支付系统以及国防等多个领域。
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方阵中,中国人民解放军仪仗司礼大队的铿锵步伐不仅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展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