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毕业季遇上“回南天”?广美学子将论文“写”在展厅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08:26:00    

5月18日-28日,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返潮:观看的距离”面向公众开放。

该展览由2025届毕业生策展团队自主策划,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付文军、副教授吴天跃参与指导,呈现76名毕业生的论文及22件衍生艺术品,探索理论研究的可视化表达路径。

展览以南方特有的“返潮”气象为创作灵感,探索作品与观者、理论与现实之间的辩证关系。

学生策展团队代表、2025届艺术管理本科毕业生吴若涵表示:“我和同学们以‘返潮’隐喻大学四年的思辨历程。这种自然现象既是我们无数次重复经历的现实,也是我们试图阐释研究对象,为弥合观看与阐释之间的‘缝隙’所做出的探索。”

展览现场

将论文转化成可视化艺术品

走进艺术与人文学院展区,一阵暖风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广州暖春的回南天。展厅门口悬挂的暖风机营造返潮时的黏腻湿热气候,与左侧墙面似隐若现的海报相呼应。

本届毕业展首次以海报形式呈现毕业论文,突破论文的传统展现方式。为回应“返潮”主题,部分海报上覆硫酸纸,从左至右呈现从朦胧到清晰的视觉递进,暗喻学子们在四年的大学生涯中从青涩迈向成熟。

展览开幕式现场

“除了海报,我们将毕业论文‘晾’在衣架上,寓意四年的学习成果得到提炼和总结。”吴若涵介绍,论文阅读区的草毯四周摆放着一排排晾衣架,“晒出”各专业门类的毕业论文。记者在现场看到,不少观众席地而坐,手捧论文阅读。

展览现场

而在公共展区两侧的个人展区,既有综合多种材料进行绘画、雕塑的视觉艺术品,也有结合影像与绘画的多媒体装置,以及以美食为主题的文创摊位。

“与其他有毕业创作和设计作品产出的学院相比,艺术与人文学院的毕业作品主体通常是论文,这对策展来说是很大的考验。今天我们看到展厅里各具特色的艺术品,可见同学们在策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把展览的‘生动’带给自己和广大观众。”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表示,展览中多个体叙事与宏观建构之间达成一种和谐的关系。

展览现场

一张黑色方桌上,摊开的册页、泛黄的文献与斑驳的黑白照片营造出时空交错感。吴若涵利用文献的并置与交错,设计出她的个人展位。

她以策展人冯博一1998年“生存痕迹”展览的相关文献为基底,通过展览方案手稿、展览现场照片等原始档案的呈现,延续毕业论文中的问题探讨——如何让展览具有面向现实的文化针对性?

吴若涵介绍自己的展品《“生存痕迹”的痕迹》

“冯博一通过对展览地点、空间的研究与安排,书写某一历史阶段的文化表象与特征。他将公众纳入展场,把展览延伸到某种对日常的反思和行动中。”吴若涵告诉记者,冯博一所运用的“因地制宜”策展方法,为她策划毕业展览带来启发。

她希望‘返潮’能够唤起广东人的共时记忆,通过这种在地性转化,来让五湖四海的观众在展览中体会到这种现场、历时的感受。

潮气退去,留下思考

展厅一侧,一件色彩艳丽、通体贴金的佛像浮雕吸引观者目光。

该浮雕的创作者之一、2025届美术史本科毕业生孙楠辉告诉记者,该浮雕的原型是杭州飞来峰石窟第5龛的卢舍那佛会图造像,开凿于北宋乾兴元年,也是在构图及配置上具有突破性和开创性的华严宗题材的造像。

《卢舍那大佛会》综合材料 孙楠辉 刘鑫铨

为了让观众直观获取石窟造像的知识、卢舍那佛会图的题记分类等知识,孙楠辉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放入过多的专业名词和概念阐述,以浮雕形式呈现毕业论文研究对象,并辅以诙谐漫画进行补充介绍。

融入漫画元素、看起来“不太正经”的佛像吸引观众举起手机拍照,有的观众拿起展位上的毕业论文进行翻阅,“浮雕有点粗糙,但看到有观众出于好奇了解我的研究,感觉很满足了。”他说。

广美学生在展品前合影

学生自主策划,美术史、艺术管理专业教师轮流指导的毕业展策展模式,是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打破传统论文展示,探索理论可视化表达的一种尝试。

“今年共有22名学生带来了其论文衍生的艺术品,展品数量为历届最多,展览空间也是历年来最大的。”吴天跃表示,教学需要走出象牙塔,了解社会和市场需求。他希望学生们向公众展示其研究对象,讲述论文的故事。

广州美术学院院长范勃在镜面装置写下“回南天”三字

“将毕业论文转化为艺术品,这对我来说是对自己研究的一种取舍和梳理。如何在诸多论文线索中抽出一条最精准的、最能体现论文写作逻辑的线索,是我在策划展位中反复思考的问题。”吴若涵说。

策展团队把这种“观看的距离”带给了观众——他们需要掀开屏幕前的帘子才能获得清晰的观看体验,穿越层层的纱屏才能通向绿色的草坪,并在穿越的过程中、在镜面纸的反射中看到自身的映照。

展览现场

步出展厅,身体感知到的潮湿黏腻慢慢褪去,让人联想起展览导言的结语:“当潮气退去,留下的将是清明通透的思考。”从回南天到其具象表征“返潮”,凝聚了广美学子对知识的理解、对现实的回应,也见证了他们从学生向研究者、组织者、表达者的转变。

五月的广州晴雨不定,但烈日与暴雨没有阻挡观众们参展的热情,他们看到广美学子探索艺术的彷徨与勇气,在雾蒙蒙的镜面留下祝福。

文|记者 梁善茵 朱绍杰图|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提供

  • 相关文章
  • 毕业季遇上“回南天”?广美学子将论文“写”在展厅里

    5月18日-28日,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2025届本科生毕业作品展“返潮:观看的距离”面向公众开放。该展览由2025届毕业生策展团队自主策划,广美艺术与人文学院教师付文军、副教授吴天跃参与指导,呈现76名毕业生的论文及22件衍生艺术品,探索理论研究的可视化表达路径。展览以南方特有的“返潮”气象为创作灵

    2025-05-23 08:26:00
  • 《风林火山》戛纳首映,看不懂?

    本报驻法国特约记者 董铭第7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正在进行中,作为备受关注的华语电影之一,来自中国香港的《风林火山》16日举行全球首映礼,导演麦浚龙以及梁家辉、古天乐、高圆圆等主演踏上红毯。不过影片在亮相后陷入了口碑争议,不少媒体和观众表示“没看懂”,但也不乏对于该片摄影、构图等电影美学的肯定。电影《风

    2025-05-19 22:09:00
  • 歌剧《原野》以青春力量传承经典

    朱一笑饰演的仇虎(右)与黄皓媛饰演的金子继去年6月首演大获成功后,中国音乐学院制作的歌剧《原野》荣获北京文化艺术基金资助,于今年5月8日至15日,以10场跨剧场巡演再登京城舞台,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北京剧院、中央歌剧院剧场掀起观剧热潮。这部由中国音乐学院院长、著名指挥李心草担任艺术总监,中国

    2025-05-19 09:13:00
  • 人民网: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让“过去”拥有“未来”

    初夏时节,万物并秀,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今年的主题是“快速变化社会中的博物馆未来”。当我们谈论博物馆时,我们在谈论什么?或许是一枚“追”了很久的文物冰箱贴——有人凌晨五点到博物馆门口排队,只为把栩栩如生的“文物”带回家;或许是展柜里的“显眼包”——博物馆的文物在“演”我,古人的生活仿佛触手可及

    2025-05-18 08:19:00
  • 丝路文化演绎当代风采

    5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玛纳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施行,这是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又一重要节点事件。作为中华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疆非遗承载历史、接续未来,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活态呈现。2006年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新疆有14个项目入

    2025-05-17 12:0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