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毛纳村的凉亭里,村干部王政珠捏起一撮红茶放入茶杯,再冲入沸水,随着原本蜷缩的茶叶在水中迅速舒展,茶汤从浅黄渐变为琥珀色,仿佛把整个雨林的阳光都融进了茶汤里,凑近一闻,浓郁的蜜兰香扑鼻而来。
“来到五指山,如果不喝一杯我们这里的雨林红茶,肯定是会有一些遗憾的。”6月26日,王政珠笑着对人民网2025“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采访团成员说,正是因了这杯红茶,毛纳村才从一个隐藏在五指山腹地的一个小村庄,成为远近游客必到的网红打卡地。

五指山主峰。人民网记者 符武平摄
“琥珀汤,蜜兰香”,这是很多人在端起一杯五指山雨林红茶的第一印象。
海南五指山地处海南中部生态保育区,素有“海南之肺”“天然氧吧”的美誉,是全省的生态核心区和主要河流发源地,也是唯一被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包围的城市。气候温润,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如同天然温室,年均22.4℃的气温、1690毫米的降雨量,让茶树全年都在“喝着矿泉水、呼吸着负氧离子”。与此同时,这里还是全国唯一四季采茶产区,当内地茶园还在沉睡时,五指山茶山上的春茶已悄然萌发,多年来以“华夏第一早春茶”享誉全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这片产自海南热带雨林深处的“金叶子”,就让五指山成为国家级红茶出口基地。彼时,这里出产的五指山红碎茶曾翻山越岭、漂洋过海,征服欧美红茶爱好者们的味蕾。
近年来,五指山市积极探索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如今,漫山的翠绿不仅生长出一片片“生态茶”,更是孕育出一捧捧“财富茶”。
毛纳村地处五指山山区腹地,其所在水满乡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山多耕地少,受到历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响,曾被老乡们调侃“穷得只剩下山和水”。加之地处自然保护区,如何发展一度成为摆在水满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2019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水满乡结合资源禀赋,找准适合当地生态特色的发展路径,开始发展林下经济,种植本地“大叶种”茶。此后,又持续围绕“小而美、美而精”的发展定位,紧盯产业和就业两个关键,不断做大茶产业。2024年,茶叶种植面积突破1万亩,茶青收入超过1000万元。当地还创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当时我嫁过来这里就是茅草房,连路都没有。现在的生活好了很多,整个变化翻天覆地,小孩上学不用愁,想要什么都可以自己去买,家家都有存款。”毛纳村“和茹手工茶坊”的女主人王菊茹说,现在茶叶种植已经成为毛纳村的支柱产业。分散式的茶园和独特的茶叶加工方式,让毛纳村的手工茶别具特色。

热带雨林里的茶山。人民网记者 符武平摄
好生态适配好产业,“含绿量”才能提升“含金量”。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毛纳村调研时指出,大叶茶发展起来了,下一步就是生态旅游。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
当前,水满乡正大力发展茶叶专业合作社,扩大茶叶种植规模,提升农民种茶和制茶技艺,让茶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要想把茶产业做大做强,同样离不开科技支撑。”五指山市委常委、副市长黄业伟说。
近年来,五指山搭建了“五指山热带雨林大叶茶一张图”信息平台,通过标准制定和大数据技术手段,实现对茶叶种植、生态环境、加工销售等全链条的可视化呈现、信息化监管。同时,在全市范围内试行“茶青凭证交易,结算网络”管理,搭建茶叶种植主体、生产经营主体、茶青经纪人信息化交易管理平台,实现从茶青到干茶销售的数字化溯源,茶青交易安全性、产业数据真实性、数据统计便捷性等得以显著改善。
此外,五指山还有序推进乡村振兴茶旅融合项目等多个茶产业转型升级、融合发展项目,制定完成热带雨林大叶茶团体标准,推动建设五指山热带雨林大叶茶精深加工产品生产线,提升茶叶原料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目前五指山速溶茶、红茶酸酪乳、红茶冰激凌、益智红茶、百香果红茶、茉莉花红茶等“红茶+”系列新产品已经陆续面市。
靠着“普查、纯种、扩种、增量”八字发展方针,五指山全市茶叶种植面积已达到1.2万亩,较2022年年底增长22.8%;产量457.9吨,同比增长43.3%;拥有茶园及合作社24个,产业发展一片繁荣。
“我们的特色是海岛雨林,亮点是独有品种,优势是卓越品质,核心是极好生态,潜力是稀缺资源。”黄业伟说,随着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蓬勃兴起,茶产业作为海南优质特色农产品的代表,在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未来五指山将依托自贸港建设,通过科技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让来自热带雨林深处的这片“金叶子”,进一步助力乡村振兴与“双碳”目标协同实现。
热带雨林深处的这片“金叶子”不仅带富了五指山的乡亲们,也正在成为海南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海南省农业部门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省茶叶种植面积3.51万亩、年产量近1700吨、总产值4亿元,其中海南大叶种植面积1.99万亩,占总面积的56.7%,产业主要分布在五指山、白沙、琼中3个市县。(人民网 李学山)